- 撞衫那个确实撞了(60.208.20.254)
- 谜者,终将是回互其辞。我认为,此假设法还有可取的!(116.16.188.78)
- 灯谜文化源远流长,猜谜活动是传承灯谜文化的最好表现!(223.104.24.156)
- 好!(120.239.19.144)
- 沉痛悼念尊敬的郑泽生先生!(183.56.120.131)
- 强力支持作者观点,抨击灯谜界的弊端端!(113.100.14.156)
- 不错!鸡尾谜,解决了一谜多底的疑惑,还有可能开创一种新的形式。转发!(223.88.246.12)
- 感谢郭先生莅临金溪主持″讴歌新时代,传播新思想″十九大知识全国灯谜竞猜活动。少敏光临,金溪生辉(106.4.58.12)
谈谈灯谜的“守正”与“创新”(王永珊)
谈谈灯谜的“守正”与“创新” 王永珊 传承与创新,是所有艺术的永恒话题。现在谜界的传统派与网络新派也一直在进行着观念上的碰撞。传承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守正”,就是要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但创新也不可恣意妄为,须以守正为前提。本文针对谜界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对灯谜的“守正”与“创新”的理解。 所谓守正,就是追求游戏规则的简单性,避免灯谜作茧自缚。 从本
央视元宵晚会,氛围感拉满,灯谜味正宗!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2023年央视元宵晚会,刚刚落下帷幕。 晚会氛围拉满、演员在线、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在居里跟谜友们一起边欣赏、边讨论,都说比春晚好看哈~ 今年,再次有幸受邀为晚会撰写灯谜。算起来,这是第五次参与央视的灯谜相关节目了。 小灯谜,大作用!跟2019、2021年不同,今年晚会不再为灯谜单独设计节目,而是作为其他节目的引子,发挥了串场功能,同时,也活跃了现场气氛。 不得不说,导演这个思路很六! 选用的灯谜数量,也是六个,这是六六大顺滴节奏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六个灯谜在猜射过程中,还出现了圈内猜谜的各种状况,相当有趣好笑。 开场第一个灯谜,是将镜头引向观众席前排的一众明星,由小撒抛出谜面“十分难得”,就猜在座的一个人名。结果周深神反应,高喊难得就是不易嘛,但是没有猜全,喂出了一个大饼。坐在身边的魏晨心领神会,吃饼成功,原来谜底必须是“毛不易”!而同样坐在身边的毛不易本易,却是一脸懵,等听到解释“一毛等于十分”时,才恍然大悟。 周深妙传,魏晨破门,毛不易漏球,这一波配合,行云流水,特别丝滑,确实是“十分难得”啊~ 第二个谜,是在外场——南京秦淮灯会
【公告】翔宇谜馆资料收集情况(2023年)
●2023年1月06日,《谜说侨乡》1本,汕头市文联捐赠。●2023年1月06日,《成渝新津一江情》2本,新津灯谜学会捐赠。●2023年2月10日,《葫芦谜趣》1本,长沙敖耀寰捐赠。●2023年2月25日,《朱哲夫诗词选》2本,温州朱景澄捐赠。●2023年3月01日,《藤铁谜萃》1本,安溪灯谜协会捐赠。●2023年3月01日,《鹿衔草》第154期4本,温州市职工灯谜协会捐赠。●2023年3月0
人生相交贵知心,谜内谜外忆小军(陈清泉)
一、车祸猛如虎,医无回天术 笔未提,心已碎。这是短短的数年内,我为罹难车祸而英年早逝的西北谜友所写的第二篇悼亡文章。 前一次是在2010年3月28日为宁夏固原市灯谜学会副会长李军谜友所写的,2010年3月24日晚7时发生的这起追尾车祸,顿使当时在事业及灯谜两方面如日中天般大有作为的年仅48岁的李军,抛下了自己毕生钟爱的弱妻及娇女,抛下了无数与他真心相交的好友,就这么不情愿地被冥冥之中的那只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形大手带到另一个原本离他还很遥远的世界去了。至今每思及此,我和一些朋友泪犹未干。 想不到这一次发生在42岁的我们天水本地谜友高小军身上的这起车祸,更是事出意外更是极为惨烈!“车祸猛如虎,司机犹杀手!”对于生命到此戛然而止的茫然逝者;对于双鬓斑白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逝者之老父老母;对于那位肩膀瘦弱目光无助,从此就要独自面对漫长痛苦人生的逝者遗孀;对于才是初二学生,原本应该快乐生活,如今却要被迫承担幼年丧父的“塌天之祸”恶果的14岁天真少年,这场原本谁也想不到的“飞来横祸”无异就是“活杀人”!!!不是有首很有名的流行歌曲,常说“好人一生平安”吗?奈何现实生活中,却偏偏是另一番
谜海寻踪 成一代大师——潮州文艺名家口述访谈郑百川篇
郑百川,1939年生,职业牙医,爱好灯谜、民间文学,曾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潮州市灯谜协会会长、潮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出版有《郑百川灯谜作品集》上下册、《潮语薮》《潮话薮》《耐斋花木状》《耐斋诗薮》《百川杂文薮》等作品,曾获中华灯谜“金虎奖·终身成就奖”“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称号。 访谈时间丨2021年3月2日 访谈地点丨郑百川老师家中 受访对象丨郑百川 采访者丨陈少群余史炎 时势动荡,求学之路多周折 余史炎(以下简称余):郑老师您好,我们此次想通过访谈,了解您的一些经历。您是1939年出生,我们了解您之前小学求学的过程比较坎坷,特别是您的“十年才完成小学的学业”,是否将您当年那段经历给我们分享一下。 郑百川(以下简称郑):我生于1939年的农历4月18日,那年五月初五日日寇在潮安县庵埠梅溪登陆,我们家当时寄居在彩塘华桥村,时势所迫,父亲收拾简单行李,带着刚生下我的母亲逃往老家潮阳。等到我两岁时才重回彩塘,六岁时读幼稚班,不到半年,我母亲病故了,这年日本投降,我回潮阳跟爷爷,在家乡读私塾,懵懵懂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