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二十四谜品】智巧第六(顽石斋)
发表日期:2016-10-13 10:00:45 阅读人数:633添加收藏

  没想到我又更新了吧!
  是的。我又更新了。是不是有点猝不及防?其实是这样的:《二十四谜品》初稿连载完后,为筹备出版,我启动了修订工作,除文字修改外,拟再增加数十则谜评,文章总字数拟从12万字增加至15万字左右。其中****的一处修订,就是整个删掉了《雕塑》篇,增加了《智巧》篇,放在第六。这是个很难做出的决定,但我终于还是鼓足了勇气,痛下杀手,壮士断腕。男人嘛,对自己还是要狠一点:)

微妙在智,谋猷在巧。潜偷造化,迥出尘表
冰釜蝶几,核舟木鸟。九珠连环,六合榫卯。
射虎弦疾,雕虫技小。关捩重重,独到方好。

  灯谜与诗词曲赋不同,它首先是智力的游戏,因此特别看重一个“巧”字。所谓“纤巧以弄思”是也。有时,谜作者以慧心巧手,搭建出一个回互其辞、似隐若现的世界,虽然没有炫丽的文辞、精深的典实,也没有文以载道的力量,却有着精彩的创意、精妙的设计、精致的结构、精湛的技术,再加上作者不断地精心锤炼,自能令猜射者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制谜与猜谜的过程,便成了炫智与斗智的过程。

1.辗转几度得团圆(五字成语)三百六十行  作者:李君(后溪)
注释谜面别解为“转多少度,能得到一个圆”。谜底的“行”原读为“háng”,为“行业”之意,现读为“xíng”,“可以”之意。谜底别解为“三百六十度就行了”。
评析灯谜的手法,颇似武功的门派。有的以内力见长,有的靠剑法称雄;有的善于近身格斗,有的专攻机关暗器。又有一种武林高手,博知天下武学,出手不拘一格,能将各家各派的精妙招式和独特手法拿来为己所用,一套武功使将出来,不但令人眼花缭乱,而且临敌颇见奇效。此谜即是一例。君不见,第一招使出,赫然是泰山派的“岱宗如何”。只见后溪左手不住屈指计算,算的是圆形之内角和、面底之字数、别解之程度以及猜者之功力等等,计算极为繁复,一经算准为360度,再挺剑击出,当时中的。再看第二招,乃是武当张翠山张五侠的看家轻功“梯云纵”。只见后溪足下猛一发力,将谜底末字“行”的读音字义加以改变,再纵身高跃,一转一折,轻轻巧巧的落到地下,而谜底意思早已全变。第三招却非寻常武功招数,而是阿朱最擅长的易容术。本是冰冷枯燥的算学,经后溪一番涂抹揉捏,竟变成温软深情的文学。猜者读之,只见满怀离愁别绪,却不知这句感伤幽怨的七言背后,竟藏着一则几何的运算,和一道精彩的灯谜。

2.“盖亦已危矣”(二字穴位三)指间、不容、发际 作者:王楷波(蹦蹦)
注释谜面出自苏轼《留侯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成语“间不容发”意为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谜底为三个穴位“指间”、“不容”、“发际”,断读为“指/间不容发/际”,“指”原意为“手指”,别解为“意为”;“际”愿意为“边缘”,别解为“时机”。谜底解释为“指间不容发之际”。
评析此谜初读觉印象出挑惹眼,复读感技法穷极工巧,再读叹作者才智兼人。其佳处:一曰顿读之刚劲独到。六字之底,竟有四字成语顿读,下笔千钧,力透纸背,浏漓顿挫,跌宕昭彰,置诸百年谜坛,亦不多见。二曰别解之天然精到。三底连读为“指间不容发际”,别解为“指间不容发之际”,“指”“际”二字转义精工,别解后底意极为顺畅,如水赴壑、阪走丸,一气呵成。三曰用典之沉厚老到。“间不容发”之典,出自汉枚乘刘濞故事,楷波此谜虽亦是用典,却不涉人物、无干故事,甚至毋须知道典故的具体内容,而是直接以成语入底,手法既老练又特别,颇饶趣味。四曰择面之熨帖稳到。“间不容发”原典出于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无,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后人文章多有引用。作者不取原典,而选《留侯论》论张良文字为面,以承上法扣合,文章更加熟稔,面句更加简练,指示更加明确,扣合更加工切。五曰集底之细密周到。集三底共六字,中间四字为成语断读,前后两字落实整句,六字衔接细致紧密、滴水不漏,也真是“间不容发”了。得此独到精到老到稳到周到五般佳处,此谜当然能够在比赛中被大家一眼看到,在讨论中被谜友常常想到,也定会在谜史中被评家一次又一次提到。

3.“赂遗绎络”(六字小孩上学家庭分工)一个接一个送 作者:黄冬妮(冬妮娅)
注释谜面出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参貂白镪,赂遗绎络,国典边防,因之大坏。”“赂遗”即行贿之意,“绎络”即往来不绝、接连不断之意。谜底原读为“一个接/一个送”,断读为“一个接一个/送”。
评析新世纪以降,关于“造底”谜的是非优劣一直争议不断,特别是在网络灯谜界和传统灯谜界,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常常走向两极。其实以我看来,所谓“造底”,可以看做谜材延伸的一种统称,与之前的“集底”“连带式灯谜”甚至“用格”一样,都是对谜底空间的拓宽,使有限的底材扩大化甚至无限化,这既是灯谜创新发展的尝试,也是灯谜生存延续的必然。正如以固定谜材为底的灯谜也有大量烂谜和错谜一样,“造底”谜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好的“造底”谜,应当是“制造”、是“建造”、是“构造”,而不是“生造”“滥造”“编造”甚至“伪造”。所造之底,应当是成立的,是常用的,是合乎逻辑、合乎事实、合乎语言文字规范和习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冬妮娅这条“一个接一个送”,谜底虽非固定底材,却全然来源于生活,常说常听,能猜能懂,堪称造底的范本。而谜目拟为“小孩上学家庭分工”,定位准确,宽窄适度,也是很好的造底谜标目方法。扣合上,三三句式顿读为五一句式,“一个接一个”的别解自然有趣。谋面上,未用“行贿者络绎不绝”这样的自拟面,而是从故纸堆中搜出了“赂遗绎络”四字,虽有人称其为“伪成句”,谓其有蛇足之嫌,我却以为斫削精洁、研炼至简,虽非熟句成语,亦是不错选择。综观此谜,造底顺,定目切,顿读巧,谋面精,通篇闪烁着的,分明是智慧的光芒。

4.久未晤面(畅销书清点语,含书名二)有《日子》、没《看见》  作者:杨晓晖
注释谜底中《日子》为倪萍著作,《看见》为柴静著作,均为畅销书。谜底本意为清点畅销书时的话,别解为一句整话“有日子没看见了”。
评析柯国臻先生著《灯谜法门100种》,列出改造谜底法门16种,计有别解、异读、顿读等。按照这样的传统法门,以作者这条谜的别解思路,似可拟出如下灯谜:“只见倪萍首部著作,不见柴静畅销文集(六字口语)有日子没看见”【编者著:露面“。不用说,若是这样的谜,怕是只能在谜会上猜猜,猜过即忘,其结果只能是“泯然众谜矣”。而作者偏能反其道而行之,别出心裁,另造法门,在谜目上做起文章,变“口语”为“畅销书清点语”,谜底只字不变,只是多了几个标点符号;扣合思路不变,只是做了个时空反转;而谜面却由原来的臃肿繁琐变得格外简约干净,谜作本身也显得格外清宕拔俗,令人耳目一新。赞曰:朱颜已变,文心未改。惊鸿一瞥,印诸脑海。

5.瘦下来穿什么都百搭,没瘦下来穿什么都白搭(字)一  作者:张非
注释此谜为离合拆字。以“没”字为分割线,谜面即为“没”字前面的“瘦下来穿什么都百搭”九字,减去“没”字后面的“瘦下来穿什么都白搭”九字,余“一”。
评析常常觉得,离合谜之腾挪变换,与魔术表演差相仿佛。有的离合谜像近景魔术,将字素前后挪移换位,就好像魔术师将戒指在指掌之间变来变去,将杂乱的扑克牌变成想要的顺序;有的离合谜像古彩戏法,引古人成句为面,手法还是那个手法,却有着饱满的历史感;有的离合谜像逃脱魔术,将多余字素逐一擦除得出谜底,好似魔术师突破重重枷锁逃出生天;这条“非”字谜则像大型幻术,作者为实现离合增损,竟凭空造出九个无关汉字,又以“没”字为谜眼,将另九个字从中抹去,就如同大卫·科波菲尔,在观众的眼前祭出一架飞机甚至是自由女神像,须臾间又让它神秘消失不见。而如此大规模的增删加减之后,所剩不过一横而已。其眼光之独到、胆识之惊人、设计之合理、手法之奇巧,令此谜如精彩魔术,让人一见难忘、百读不厌。

6.杨修一到“活”字解(中药方剂)杏仁汤 作者:陈见生(老吉)
注释谜面拟杨修故事。典出《世说新语·捷悟十一》:“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却以拆字离合扣之:先将“杨”字修改为左右两部分,“一”字到来,再将“活”字解开成为“氵”“亻”“一”“口”四部分,重新组合,即为谜底“杏仁汤”。
评析说灯谜之历史,杨修是跳不过去的一个人。关于曹娥碑谜“绝妙好辞”的猜射当然是最重要的典故,连曹操都只能感叹“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但在民间更加脍炙人口的,恐怕还是“一合酥”和“活”字两谜。老吉此谜所用,正是“活”字之典。有典化无典是离合谜的一种常用手段,但对作者的拟面功夫要求极高。老吉不但勇于尝试,而且更进一步,以谜人谜事为谜面,将“杏仁汤”三字巧化为“杨一活”,又以“修”“到”“解”为抱合,拟出面句明白如话,文而不华,质而不野,足见心之智、手之巧。老吉还曾制一谜“上乘离合化典故(四字称谓)共同敌人”,今见“杏仁汤”谜,当为此谜之****注解。

7.“区宇以宁”(六字常用语)有一搭没一搭 作者:庄云(闲云)
注释谜面出自毛泽东《四言诗·祭黄帝陵》,原意为“天下得以安宁太平”。谜面别解为“‘宇’字和‘宁’字有何区别?”谜底为常用口语,原意为表示故意找话说,也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如《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总不理。”别解为“这个有一字搭在上面(宇),那个没有一搭在上面(宁)”。
评析武骝先生曾以“区宇以宁”为面,射李白诗句“此地一为别”。首成先生评曰:“此谜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底面互为表里,金钩双动;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故而深符‘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的‘隐秀’之旨。”闲云此谜,谜面一样,思路一样,唯谜底不同。同为“一”字之差,武谜引古诗,词华典赡,庄谜道常言,辞浅会俗;武谜用一次“一”,指点明确,庄谜用两次“一”,对比清晰;武谜重在“别”,平正通达,庄谜重在“搭”,活泼动感。自古作诗文,常有翻用前人诗意者。用得好则成佳话,用不好则成蹈袭。杨缵《作词五要》说:“若用前人诗词意为之,则蹈袭无足奇者。须自作不经人道语,或翻前人意,便觉出奇。”如今闲云在武骝谜的基础上再谋新制,虽是旧瓶,却装新酿,不特不嫌沿袭,且能翻新入妙。慧眼识珠之才、积基树本之功,首在武骝;借力打力之智、夺胎换骨之巧,闲云居之。

8.巧施连环计,三分成鼎足(公元纪年)二〇〇六 作者:陈志明
注释“巧使连环计”,别解为巧用连续两个“环”,扣“〇〇”。“三分”,即将“三”字分开,得“二”和“一”。“鼎足”象形为“∴”。“一”与“∴”组合为“六”。合为“二〇〇六”。
评析谜面是“巧施连环计”,三分成鼎足,作者制此谜也是“巧施连环计”,妙手成佳谜先看第一计:“瞒天过海”。谜面化用历史典故,“连环计”“三分”“鼎足”,牢牢罩定三国故事。不料这“连环计”既非王司徒巧使之计,也非庞士元所献之策;这“三分”“鼎足”也与魏蜀吴无干、与孙刘曹无涉;三国故事云云,不过掩人耳目罢了。再看第二计:“偷梁换柱”。“连环”者,竟然不过两个圈圈耳;“三分”者,竟然不过“二”与“一”耳;“鼎足”者,竟然不过三个点耳。谜面大动斫伐,或象形、或离合,最终所得,竟然只是些点、线、圆而已。最后是第三计:“借尸还魂”。就这些不成系统的点线圈圈,经作者一番装揑,却成了“二〇〇六”四字,而此谜又恰为二〇〇六年所制,不但有幻化之巧,更有应时之妙,入选当年报刊灯谜十佳,也是理所当然。

欢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转载请保持文章全部内容完整,并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号。相关事宜可联系作者(微信号:wanglei7676)。

 

【编者按】经过王磊先生授权,中华灯谜文化网将陆续推出王先生历经十年,用心品读的佳谜感悟——《二十四谜品》,敬请谜友们关注! 

 


“顽石斋”微信公众号

原文地址

【二十四谜品】雕塑第二十二(拟删)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