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耕者见罗敷(打一新疆景点冠地名,2+3)
发表日期:2016-9-10 7:46:51 阅读人数:300添加收藏

  谜面:耕者见罗敷(打一新疆景点冠地名,2+3)
  谜底:伊犁过复亭
  谜作者:王东雄(晋江)
  评析:吕珏生(广东澄海)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上面这八句诗,出自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描写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全诗气韵流畅,语言质朴,而不失于生动传神。“陌上桑”,意思就是大路边上的桑林,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在路边采桑,才会引起路人的观看乃至失态,才有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上面引用的诗句,可以说就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写罗敷之美貌,全用侧面烘托笔法,不直接写其美而把美写得动人心魄。过路人看到罗敷,为美貌吸引,不由自主放下担子,他或许年长些,更为稳重,只是捋着胡须轻轻赞叹。少年郎沉不住气,脱下帽子,整理头巾,像是要引起罗敷的注意。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耕地的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家路上还互相埋怨:“你怎么没把活干完?”又或者到了家里发脾气,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反正罗敷是极美的,至于她的面容体态,诗作者没有一笔具体写到,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自行脑补。而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揶揄,始终不失人情味。
  谜面从“耕者忘其犁”化出,而不直接用原句,概括为“耕者见罗敷”,自然引出其后果“忘其犁”。亭同停,谜底则断读为“伊犁过/复亭”,别解为“他犁过了,却又停了下来”。“过”“复”两字从实词变为虚词,把“犁”与“停”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语音婉转,语义畅达。
  过复亭遗址在新疆霍城县惠远镇境内,是清代为谪官所设的路亭,凡内地官员被谪戍至伊犁或应召返回,一“过”一“复”,均须由此经过,清代诗人刘凤诰曾集《论语》《周易》句成联,题一联云: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用日月之食喻人之过,以自然往复喻人生际遇,含有深邃的哲理,有启迪作用。“过复亭”三字,浓缩了宦海的起伏,人生的悲欢。而谜作者妙手剪裁,在这顶美冠缀上“伊犁”这颗明珠,顿生机趣,竟为之戴上罗敷丽容之面,诚为佳作。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