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二十四谜品】格调第二十三(顽石斋)
发表日期:2016-9-1 15:25:56 阅读人数:443添加收藏

珠帘半卷,且留春住。秋千冷落,重门深处。
骊颔深探,蕉心浅露。绣繁锦碎,鬓云腰素。
垂柳万条,梨花一树。水复山重,桃源有路。

  谜格是灯谜一个很有意思的组成部分,不必有,又常见,门外客为之惑,初学者为之迷,圈内人为之辩。张起南认为能不用格就不用格,因为“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所以“无格胜有格”。柯国臻以为谜格可生谜趣,关键要看“是否活了一个底句和活了一个底字”,所以“格助谜活”。但我更欣赏江风先生的观点:“有格无格只是形,有谜无谜才是质。”谜之佳否,不在于用不用格,只在于用得好不好。

1.重庆已不复旧时苍翠(七字四川旅游经历,卷帘)去过成都青城山    作者:林敏(谈笑周郎)
注释“去过成都青城山”,这是一个游客的四川旅游经历,卷帘后读为“山城青都成过去”,“山城”即“重庆”,谜底别解为“重庆的青翠都已成为过去”。
评析毫无疑问,在所有谜格当中,卷帘格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好用的。之所以常用,是因为易观察、易发现、易成底;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变化多、落差大、谜味浓。正如谢会心先生所说:“谜格中惟卷帘为最巧妙,亦最自然。”周郎此谜,“去过成都”倒读为“都成过去”,卷得自然灵动、毫无痕迹;“青城山”亦摇身一变成了“山城青”,蜀中名山变为巴国名城,一山幽静转作一城苍翠,完美地诠释了卷帘格“巧妙”“自然”的特点,近年之卷帘谜作几无可出其右者。此谜作于2008年六月华清杯前,两个月后,不厚主政的重庆市提出了“森林重庆”的规划蓝图,随即开展了争议颇大的举市大造林行动。政策的是非姑且不论,但经过八年的努力,今天的重庆确实又已是满目苍翠,不知周郎再访重庆,还会不会发此感慨。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读这条谜都会带给我们些许的触动。也许,我们心中的“苍翠”,是儿时的美好记忆,是上学路上的林荫,是沁透心脾的绿意,而不是纸面上空洞的绿化面积,不是植下又死去的一株株竹子或银杏,更不是空空阔阔的马路和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楼。

2.“苟非成子当明哲”(任务不明时请求说明语,卷帘,六字)谁给交代一下    作者:王醒宇(星汉)
注释谜面出自唐·周昙《春秋战国门·郤成子》:“苟非成子当明哲,谁是仁人可托孤。”“托孤”,将身后的孤儿托付给别人之意。谜底“谁给交代一下”卷帘后读作“下一代交给谁”,正与“谁是仁人可托孤”相扣。
评析谜圣张起南曾说:“谜以卷帘格为难猜,亦最难作,必事实确凿字字贴切,不可移易,又须读之自成文理,无佶屈聱牙之弊乃为上乘。”星汉这条卷帘,正是这样一条“上乘”之作。谜面启下得“谁是仁人可托孤”,自然便是“下一代交给谁”之意。卷帘前是茫然无措之询,卷帘后是痛彻心扉之问,读来流畅自然,如大匠运斤,无牵强造作之弊,有意夺天工之巧;且面底间落差极大,而趣味尽在其中矣。更可叹的,是星汉的谋面。“托孤”一事,中国历史上多有发生,成功者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失败者如顺治托孤鳌拜,更有赵氏孤儿故事,惊心动魄、令人动容。而星汉却另辟蹊径,找到了赵氏孤儿的爷爷赵盾,用了赵盾托孤郤缺(郤成子)的典故,虽然典故不那么有名,周昙的诗句也不那么有名,但扣合却严丝合缝,面底也契合无痕,“孤”自然是“下一代”,“托”便是“交给”,“谁”字一始一终贯穿面底气脉,关照妥帖精稳,一字不可移易。

3.“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五字国际时事名词,卷帘格)越南征兵令    作者:陈瑜(陈芝麻)
注释谜面出自《史记·南越王尉佗传》:“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高后”即吕后,“隆虑侯灶”即被封为隆虑侯的汉将周灶。谜底为2011年之时事,越南自1979年对华战争以来首次发布了征兵令。“越南征兵令”卷帘倒读为“令兵征南越”,别解为“吕后并令周灶率兵征伐南越”。
评析南越与越南,从文字上互为颠倒,从历史看大有渊源。秦末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全盛时疆域覆盖两广和今天的越南大部。汉武平定南越后,在今越南地方设交趾郡,即为今日“越南”之前身。芝麻取时事为底,巧用卷帘之法,颠倒腾挪之间,时空竟上溯两千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历史却又似乎仍在原地打转:同是岭南小国,面为古之南越,底为今之越南;同是中外关系,面为乱世逐鹿,底为平等邦交;同是军事准备,面为汉将挥旄,底为越人征兵;同是领土诉求,面为主动出击,底为冷眼观察;今天的时事与过去的史实之间,到底有多少异?多少同?芝麻用一则顺达通畅的卷帘谜,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关于南越故事,我也曾以类似思路谋得一谜:“杨仆楼船振旅归”(未来体育比赛结果,五字,卷帘)越南平武汉,卷帘读作“汉武平南越”,扣合虽然也顺,但谜底毕竟完全生搬硬造,既无真实性又无可能性,与芝麻谜相比,差距岂可以道里计。

4.自幼言而有信(探骊)打小说一·不二    作者:黄宜耀(托钵僧)
注释探骊格又名骊珠格,灯谜本身不标谜目,由猜射者先猜出谜目,再猜出谜底,将谜目和谜底和连贯成一意,扣合谜面。此谜猜射时,猜出谜目“打小说一”,谜底则是冯唐的小说《不二》,连为“打小说一/不二”,断读为“打小/说一不二”,意即“从小时候起就说一不二”,与谜面“自幼言而有信”相扣合。
评析探骊格作为一种特殊的谜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潮汕谜家首创,如今已成为卷帘之外最为常用的谜格。所谓“探骊”,出自《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要想探骊得珠,必先在骊龙身上做足文章。譬如本谜,从“不二”着手向前延伸底材,诸般结构之下,竟得一探骊之谜,此为造骨之奇;“小说”“小说一”“打小说一”均是可以成立的谜目标法,而作者为了照应谜底“不二”,选择“打小说一”,此为择目之精;谜目中的“说一”与谜底“不二”连读为成语,余“打小”二字又自然成文,谜目连谜底六字,由四二结构断读变成二四结构,刹那间义同霄壤,此为切齿之利;“自幼”与“打小”,“言而有信”与“说一不二”,意思非常接近,几同名词解释,此为咬合之严;未从典故入手选成句为面,而是自撰六字,避免了大拢意可能带来的不精确,此为拟面之准作者持奇、精、利、严、准五门法器,将骊龙之面、目、骨、齿勾画得一清二楚,再伸手探其颌下,自然得千金之珠。

5.“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探骊)古文观止一句,肉食者谋之    作者:王醒宇(星汉)
注释谜面出自鲁迅《狂人日记》。此谜亦为探骊格,射出谜目“古文观止一句”,谜底则是《古文观止》《曹刿论战》一篇中的内容:“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谜目谜底连读“古文观止一句,肉食者谋之”,断读为“古文观/止一句/肉食者/谋之”,别解为“看古代的历史书,只有一句。这些吃人的人还密谋来吃我”。
评析小说有大部头,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结构复杂内容充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轮番登场,阅读起来格外带劲;电影有大制作,成本动辄几个亿,高科技一通招呼,阵容场面极大,视效音效各种震撼,欣赏起来特别过瘾;灯谜也有大手笔,动辄十余字长底,或大拢意以气势取胜,或巧延展以创意取胜,猜射起来费尽心思。星汉这条探骊谜无疑正是大手笔灯谜的代表。依我推想,星汉定是从“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个句子联想到“古文观止一句”这个底,按说这本已是极好的谜了,但星汉仍不满足,觉得“吃人”这个思路不能就这么白白浪费,竟被他硬生生找出了“肉食者谋之”这句名言,“吃人”与“肉食”、“他们想要吃我了”与“谋之”,又是如此呼应贴切,神完气足。谜面是现代名人名作名句,谜底是古代名著名篇名言,如此长面长底、熟面熟底,还以探骊相联系,简直如五丁开山、霸王扛鼎,运筹间充满星汉标志性的洪荒之力,决非常人所敢想象、所敢尝试、所能完成。

6.“因忆故山吟易苦”(菜名二,3+4,梨花格)鱿鱼丝、香芋焖鸭    作者:黄冬妮(冬妮娅)
注释谜面出自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宿报恩寺水阁》:“因忆故山吟易苦,各横秋簟梦难成。”梨花格,即将谜底的字全部读为谐音字,以扣合谜底。谜底为两道菜“鱿鱼丝”“香芋焖鸭”,连读为“yóu yú sī xiāng yù mèn yā”,谐音作“由于思乡郁闷呀”。
评析灯谜谜格虽然多达几百种,但大体不过三类,一为移字类,以卷帘格为首;一为变形类,以徐妃格为领;一为谐音类,以梨花格为魁。谜圣张起南先生对谐声类谜格评价不高,谓“此体绝少佳者。世俗所传,大都江湖一流,非文人所为。”闻春桂先生却认为梨花谜具有审美性、实用性、群众性三大特点,并称其为“神奇之格、魅力之格”。我以为,二论都有一定道理。谐音乃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显得很接地气,为群众喜闻乐见,一方面不够精确严格,难出佳作。正因为难出佳作,当读到冬妮娅这则七字底梨花格灯谜,更觉得眼前一亮,叹为观止。以成句面拢意扣出谐音长底,此为构思之角度;七字梨花,必须字字谐音,此为成谜之难度;鱿鱼丝是海鲜小吃,香芋焖鸭是闽菜名品,此为底材之硬度;由报菜名忽地变作静夜思,此为别解之跨度;“丝、香”谐音读作“思乡”,结构变化带来浓浓谜味,此为断读之力度;“因”扣“由于”,“忆故山”扣“思乡”,“吟易苦”扣“郁闷”,虽是成句,却拢得严谨准确,此为谋面之精度;最后一个“鸭”字谐音读作“呀”,文言雅面突然变成口语俗底,活泼泼满是生趣,此为呆萌之态度。赞曰:梨花开七度,装就满城春。

7.乡茗烹就宾到迟(外钢琴家,梨花格)理查德·克莱德曼    作者:张雷(山后人)
注释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其中译名读为“lǐ chá dé, kè lái dé màn”,梨花格后谐音作“里茶得,客来得慢”。所谓“乡茗烹就”,自然是“里茶得”,所谓“宾到迟”,当然是“客来得慢”了

评析以茶待客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传统,以茶会友更是文人墨客的雅趣。苏东坡赏心乐事十六件,其中一件便是“客及汲泉烹茶”。这则七字梨花谜,便是这样一曲“茶”与“客”的交响。以“克莱德曼”谐声读作“客来得慢”,看似轻巧戏谑,涉笔成趣;却不料作者拈来“里茶得”三字,再配上精心缝制的谜面,谜底意境顿时大变,竟画出一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茶友图》,寓庄于谐,俗不伤雅。读谜如见冬日寒夜,山野中竹篱茅舍,有高士按膝而坐,童子侍立身旁,拥石鼎煮茶。一时水沸如涌泉连珠,香茗煮就,满室生馨。时已夜半,而客仍未至,高士只得闲敲棋子,独自闲吟,那一瓯清茶,已有些凉了。

8.“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6字身体状况描述语,掉尾)没有生理反应    作者:束洪波(捕风汉子)
注释谜面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调尾格是指谜底三字以上,最后两字互换位置后扣合谜底。此谜谜底“没有生理反应”,调尾后读作“没有生理应反”,断读为“没有生/理应反”,别解为“没有活路了,理应去造反。”
评析移字类谜格,除卷帘之外,尚有上楼、下楼、调首、调尾、蕉心等等,往往只是一字移易,却令全盘皆活。此谜所用,便是其中“调尾”一格。想陈胜吴广困于大泽,天大雨、道不通,“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当然是“没有生”;左右是个死,还不如“死国可乎”,这便是“理应反”。面底结合着细细品来,既有“生”的绝望,又有“反”的壮烈,刻画传情入微而天下苦秦的悲惨、失期当斩的困境、举计死国的决心、揭竿而起的豪情,都落到“理应”二字上来,更是谲譬准确,余味无穷。这作为谜眼的“理应”二字,并非天然存在,亦非断读而来,全靠调尾之功。便如修习天竺秘术,只有将全身扭曲,头穿于胯,手足相抵,才能打通经脉,令全身说不出的舒服畅快;又似被困于漆黑石室,苦无出路,却于无意间寻得一方机关,两下转动,竟然打开秘道,重见日月天光。此即“格助谜活”之真义也。
欢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转载请保持文章全部内容完整,并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号。相关事宜可联系作者(微信号:wanglei7676)。

【编者按】经过王磊先生授权,中华灯谜文化网将陆续推出王先生历经十年,用心品读的佳谜感悟——《二十四谜品》,敬请谜友们关注! 

 


“顽石斋”微信公众号

原文地址

【二十四谜品】雕塑第二十二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