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二十四谜品】悲恸第十五(顽石斋)
发表日期:2016-2-26 9:04:11 阅读人数:713添加收藏

揉云作雨,焚木成灰。梧桐半死,碧树先摧。
萧萧寒水,冷冷苍苔。孤坟千里,苦酒数杯。
望庐怀想,一念一哀。斯人已矣,邈不可追。

  在文艺创作上,悲恸有时是一种特别的力量。颜真卿伤颜季明之惨死,疾痛惨怛、哀思郁勃,乃作《祭侄文稿》,文章书法皆臻极致;苏东坡怀念亡妻王弗,生死两隔、凄凉沉痛,将孤独和悲伤化为永远的祭奠,一阕《江城子》成为千古名篇;李后主归宋后,悲愤交加、以泪洗面,用满腔血泪出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筑起中国词的高峰。谜人也有同样情愫,或借古人祭亲人、悼亡妻、伤时势之名句,或用自己朴素真挚的文字,写悲凉胸臆,抒哀恸之怀,谜里谜外有无限感怆,读来煞是动人。

1
“岂料高空失事,一去悠悠,永不回来。”(5字屈大均词句)叶落绝归期
作者:李创龙(杏花雨)
注释谜面出自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叶挺,字希夷,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新四军军长。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不幸遇难身亡。谜底出自清·屈大均《梦江南·悲落叶》。“叶”别解为“叶挺”,谜底解释为“叶将军不幸失事摔落,永绝了归来之期。”
评析读中国革命史,最让我感慨唏嘘的名将就是叶挺。如果不是他意外早逝,“十大元帅”一定会有重新的排名。叶挺少年时从戎报国,“及冠事中山,警卫依朝夕”;组建第四军独立团征战北伐,“秋风扫落叶,铁军声威立”;领导南昌首义,“革命初受难,南昌举义旗”;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东进杀倭寇,举世惊风雷”;皖南事变浴血奋战,“孤军七昼夜,战败在山岩”;身陷囹圄五年,“矢志不转移,雪里傲青松”,却不料于曙光初现时意外失事,“何期临关陕,一痛坠高空”。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便是叶挺的一生。“悲落叶,叶落绝归期。”杏花雨用“叶”字的别解,将落叶变为叶挺,屈大均的沉痛也就成了陈毅的沉痛。“将军之魂魄兮,归去来,归去来!”这是陈毅将军的呼唤。然而“一去悠悠,永不回来”,叶已落矣,安有归期。悲落叶之殇,愁肠百转;哀将星之陨,大恸无声。况周颐曾称屈大均五首赋落叶的《梦江南》词“沉痛之至”,“读之使人涕泗涟洳而不忍释手”。今见杏花雨此谜,底面绾合,扣合熨帖,意味绵长,沉痛刻骨,读之同样使人涕泗涟洳、不忍释手。的确,只有这样的精彩灯谜,才配得上叶挺将军轰轰烈烈、风云跌宕的精彩人生。

2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5字古籍评论语)史家之绝唱
作者:林敏(谈笑周郎)
注释谜面出自《红楼梦》第十五回“乐中悲”曲:“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该曲为《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六支,所唱的是史湘云。谜底为鲁迅对于《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谜底中的“史”原为历史之意,此处别解为“史湘云”,“绝”取“死亡”之意,“唱”则对应“乐中悲”曲子。
评析小时候读《红楼》,想当然地以为只有钗黛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其他十钗不过都是陪衬耳。再多读得几遍,却生出种感觉,觉得湘云这个女三号似乎与其他女配不太一样,笔墨上更丰富些,刻画上更丰满些,芹翁似乎也更格外钟爱些。若说宝钗的知书达理、端方贤良和黛玉的冷傲清高、多愁善感是性格的两极,其实湘云的活泼直爽、天真善良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性格,足可与之鼎足而三。这样重要的人物,在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竟然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路人甲,显然不符芹翁愿意,也不是好文章的标本。根据前八十回中给出的线索,湘云的结局应该是非常悲凉的,无论是“湘江水逝楚云飞”的判词,《乐中悲》的曲子,还是她与黛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联诗,都清楚地写出了这一点。关于她的具体结局,脂砚斋在庚辰本“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中,有“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的“草蛇灰线”提示。程高本据此安排史湘云和卫若兰成婚,最终孤独终老,这样的安排似乎简单了些;87版电视剧安排她被卖上花船流落风尘,又似乎想当然了些;周汝昌早期认为脂砚斋就是湘云,是曹雪芹的续弦,似乎过于主观了些;梁归智等“探佚派”红学家推测湘云嫁给卫若兰后,卫家被抄,湘云在流浪乞讨中巧遇贾宝玉并共度暮年,最后因病不得医治而死,似乎与正文及脂评的线索较为符合,但又没有文献材料可以支撑。周郎这条谜,没有纠缠于湘云最后的生活细节,而是以大拢意的手段,用信手拈来、纯任天倪的“史家之绝唱”五字,为湘云的结局做了最好的注解。那“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之下,是一个永远善良欢乐的灵魂;那一声“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感叹,寄托了后人对湘云薄命晚景的无限哀痛与感怀。史家之绝唱,谜家之妙手。

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苏武传》句)终不得归汉
作者:王东雄(鸿江涛)
注释谜面出自唐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谜底出自《汉书·苏武传》,愿意为“最终也不能回到汉朝”。“汉”由“汉朝”别解为“汉子”、“丈夫”,谜底别解为“可怜那些丈夫们,到死也不得归来”。
评析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发明,战争是文明最苦痛的创伤。因为战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男儿战死沙场,多少孩童痛失双亲,多少爱人天各一方。我们总是称颂汉武,总是梦回大唐,总是怀念那个伟大帝国曾经屹立在世界版图的中央,但有多少人想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背后,还有十九年不得归汉的苏武,持节坚守在酪毳之乡;“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的背后,更是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是无数个不能团聚的家庭、无数个残缺破灭的希望。如果有异族侵略,我相信每一个有血性的男儿都会拿起枪,保家卫国、殊死抵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帝王的雄才大略,为了所谓的拓土开疆,请原谅我无法用赞美的语言,为战争鼓呼歌唱。天苍苍,野茫茫!当烽烟掩盖了天空与未来,当战火把人们推向死亡,当恐惧刻在孩子们脸上,当麦田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当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消逝在遥远的家乡,我只能:高举非战的大旗,坚守和平的理想。让我们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到谜上。杨慎《升庵诗话》说这首《陇西行》化用汉人文意,但“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这是对陈陶诗作的激赏。柴望说“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这是对苏武气节的褒扬。而今,鸿江涛用陈陶诗扣苏武句,以一个“汉”字做桥梁,亦可称“一变而妙”、“夺胎换骨”,足显关联之匠心、用典之精当;又在其中贯穿了对战争的反思与感想,意笔俱化,文思俱老,更见思想之深度、悲悯之力量。

4
国破玉砌雕栏在,几回客里泪斑斑(歌剧)图兰朵
作者:黄冬妮(冬妮娅)
注释谜面套用后主《虞美人》词意。“国破玉”为“囗”,砌雕一个“栏”字,再加上“几”和“夂(客里)”,“泪斑斑”为两点,合为“图兰朵”。
评析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血者,血泪也。我们能想象:又是一年东风起,月华如水,归为臣虏的李煜倚楼远望,归朝已经年,故国安在?那些琼楼瑶殿、玉砌雕栏,想来应依然如故。只是去年明月,而今却空照秦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字字如软刃劈空而下,一股沛然莫御的哀愁贯穿其中,分明浸着斑斑血泪。冬妮娅将后主词化作两句七言,前句直用《虞美人》词意,后句化用“梦里不知身是客”和“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谜面秉承了一样的感伤、一样的哀愁、一样的血泪,且鬼斧神工地增损离合出“图兰朵”三字,令人叹服,令人唏嘘。冬妮娅另有“子期终杳去,琴碎泪斑斑(歌手)李玲玉”一谜,也是以“泪斑斑”扣两点。与“图兰朵”谜相比,一悲亡国之恨,一痛知音之失,而其悲慨动人之处,一般无二。注:此谜原在“典雅”一章,感觉归入“悲恸”更妥。故移至此。

5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北京建筑)毛主席纪念堂
作者:闻春桂(文木)
“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台湾建筑)中正纪念堂
作者:王磊(顽石斋)
注释前谜谜面出自毛泽东《祭母文》。后谜谜面为蒋介石吊母联,刻于奉化王太夫人墓前。两谜谜底的“堂”字均别解为“母亲”。
评析评说中国现代史,毛泽东和蒋介石是最绕不过去的两个人物。不谈成败,不说功过,不论是非,只说统一之功、抗战之功,两人都绝对当得起“英雄豪杰”这个称谓。英雄亦有孝子心,无情未必真豪杰,离开刀光剑影的沙场,走下五光十色的神坛,英雄豪杰也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真挚的情感。所以,1919年,26岁的青年毛润之在母亲灵前写下了一篇至情流露的《祭母文》:“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两年后,34岁的青年蒋中正也写下了一篇同样哀恸恳挚的《哭母文》:“悲莫悲於死别,痛莫痛於家难,哀莫哀於亲丧,苦莫苦於孤子。”更撰一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刻于其母墓前,以寄哀思。两篇文字,前者朴实无华、后者细腻沉痛,单以文字论未必称得上千古名篇,却都彰显出英雄至纯至孝的一面。我于十余年前偶然读到蒋介石这幅对联,为其真情所感,遂制出“中正纪念堂”一谜,却发现文木先生早有“毛主席纪念堂”谜存世,我谜从思路上说已属暗合,但却因这条谜翻出了毛蒋二人的两篇祭母文字,故同录于此,以为纪念。

6
半生的情,半生的泪,半生的痛,半生的追悔莫及(省份连县)青海大通
作者:梁金强(贵一)
注释此谜为拆字谜,“半生”即取字形的一半。半生的“情”为“青”,半生的“泪”为“氵”,半生的“痛”为“甬”,而半生的“追”“悔”“莫”为“辶”“每”和“大”。青+氵+甬+辶+每+大=青海大通。
评析取半本是离合谜的常见手段,而以“半生”入谜,更为谜人所钟爱,甚至被做到了有些烂俗的地步。贵一不畏其俗,迎俗而上,生生地造出四个“半生”的分句。拆开来看,“情”、“泪”、“痛”,都是和“半生”一样通俗常见的用字,“追悔莫及”也就是普通的成语,但连起来看,貌似平凡的文字却生出了一股不那么平凡的力量。文字中,一位中年丧妻的男子,睹物思人,回忆起妻生前的点点滴滴,痛恨当年没有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一时间山崩地裂,满心里追悔莫及,泪水早已打湿了衣衫,哀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样的感情,在潘安,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在元稹,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陆放翁,是“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在苏东坡,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贺铸,是“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在纳兰性德,是“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到了贵一这里,却变成了我们常说常听的俗语。凡夫之痛也是刻骨铭心的痛。此谜虽不见矜炼之句、清遒之笔,却也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掷之于地,亦作金石之声。

7
“不满月离娘怀要受饥寒”(4字古代读书人自叹语)小生命苦
作者:李迁(咔哒)
注释谜面出自秦腔《赵氏孤儿》唱词:“忍不住伤心泪悲声大放,好一似万把刀挖我心肝。娘的儿生世来未见父面,不满月离娘怀要受饥寒。”谜底本读为“小生/命苦”,此处断读为“小生命/苦”。
评析悲剧是戏剧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有价值,所以映射光辉;因为被毁灭,所以撼人心魄。《赵氏孤儿》就是这样一出家喻户晓的悲剧。自纪君祥的元杂剧始,这个故事先后被改编为各种戏剧乃至影视作品,更曾被伏尔泰改造为歌剧《中国孤儿》。咔哒以赵氏孤儿入谜,谜底虽然有些生造,但也符合古人的心境及语境。一个出彩的断读之后,“小生命”三字呼之欲出,以此来描摹不满月的婴孩,岂止是栩栩如生。而“苦”字更是点睛之笔,将孤儿的弱小、可怜、无助浓缩于一字之中,似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将读者带入浓郁的悲剧情境。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秦腔《赵氏孤儿》的唱词做面。秦腔艺术本就以苦音板式和哭音唱腔见长,我曾专门听了董秀娟版的这一唱段,幽怨凄苦,怆痛悲壮,聆之几欲落泪,“苦”字所包含的意味尽在其中。王国维曾评价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若将咔哒此谜列入古今佳谜之林,我想同样也是毫无愧色。

《二十四谜品》之正文会陆续在本公众号(微信号:stone7676)刊出,有兴趣者可点标题下方蓝字“顽石斋”订阅,或关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关注。

  【编者按】经过王磊先生授权,中华灯谜文化网将陆续推出王先生历经十年,用心品读的佳谜感悟——《二十四谜品》,敬请谜友们关注! 

 


“顽石斋”微信公众号

原文地址 

【二十四谜品】深挚第十四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