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读《典谜谭薮》的几点心得(陈楷烁)
发表日期:2017-1-10 17:37:52 阅读人数:279添加收藏

  编者按:本文获得《海丝灯谜传承之路》灯谜论坛优秀论文奖
  《典谜谭薮》一书,为泰华谜家林仲杰先生著作,据序言所述,早在2001年,林仲杰先生将该书手稿委托刊发于《谜汇》杂志,全文八万余字,连载历时二年。后于2006年前后稍加编辑,汇集成册,由澄海张哲源先生题签,台北吴学平先生、香港张伯人先生、潮州郑百川先生分别作序。
  该书采用谜话漫谈的笔法,以传统灯谜取材书籍为线索,围绕用典会意谜,贯穿历代著作、名人掌故等,旁征博引又娓娓道来,有别于常见谜艺著述那种专题文章合集或个人谜作汇编。
  笔者2007年底于海怀先生处获赠此书,不觉十年,翻阅再四,自觉受益匪浅。今将读书过程几点心得整理出来,与诸位师友讨论,权当抛砖引玉。

  一、典谜和谜眼
  “典谜即典故谜,是以典籍、掌故入谜,制作者撷取一鳞半爪以为谜面,设下谜目,猜谜者从题面文字辨明出处,穷原竟委以捕捉谜底”。即题面重要内容,都应该在谜底得到表达,其法门多属用典会意,概运典成面离合出底之作不列此书讨论范围。
  林先生开篇明义,给“典谜”圈出范围,接着以“一字而工”之诗眼、联眼为喻,引出“谜眼”之说。所谓谜眼,当为底面呼应扣合之重点,既是制典谜成立的基础点,也是猜典谜攻坚的突破口。谜眼之余,归作陪衬文字,如躯体承载灵魂,绿叶衬托红花,使得谜题得以完整,形神兼备。
  书中有一处围绕《战国策·冯煖客孟尝》,接连举例:如以“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射《幼学》:“好置田宅”,唐薇卿则以之射五言唐诗:“邀我至田家”。以“使人属孟尝君”,射科学家:“达尔文”。以“孟尝君曰为之驾”,射成语:“文以载道”。又曰“孟尝君客我”,可射《左传》:“言身之文也”或“文而有礼”。又“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射《幼学》:“问舍求田”;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射汉文:“文质无所底”。又“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射成语卷帘格,底是:“望文生义”。亦有以射古文篇目:“义田记”,卷帘作“记田义”。射唐人则为“薛怀义”或“薛存义”。凡此种种,均与田文市义于薛有关,是这些谜的重要内涵,为开启谜之钥——谜眼。
  所谓艺本同源,谜学或谜艺,较之诗学、对联、书艺等,于今仍属小众文娱,作者于书跋中有“鲜有专论出现”、“每患于借鉴无门”之叹,若能借鉴引入其它文艺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方法,定对灯谜大有裨益。

  二、求底和求面
  灯谜的创作过程,向来有“以面求底”或“以底求面”之辩,通常认为运典会意多由面得底,增损离合则多拆底就面。
  “大抵先有底,而后求其面,而于平日涉猎诗词、书史,则往往因面而得底”。林先生实话实说,用典或原句为面确多是因面而“联想”配底。然而这类佳作随着时间推移,谜人谜作的数量级增长,濒临绝迹。因难逃撞车暗合之祸,以至于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先有谜底,或可断出新词,或能连出新意,再为之配面,成为近年灯谜创作的主流方法。既能提前规避撞车暗合,又能适当延伸造出好底。当然,现在能够凭借网络搜索,遍历海量书籍史料,较之原来“博学强记者,腹笥所有,驱策书史,适当取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书中所举谜例,多属由面得底之作,也多是作者读其他谜友谜作触感而生另配新底之作。其中举到一个以底求面的例子是“尝读《北山移文》至‘潇洒出尘之想’句,猛然为出尘二字,想起红拂;盖红拂姓张名出尘也。旋为谋面,取《琼林》成句,‘李子豪雄,红拂顿生敲户念’……以李子豪雄逼出潇洒二字,是想当然耳,非如此不足以令红拂夜奔也”。

  三、熟典和僻典
  林先生在书中一方面强调“制作者应尽量采用常典,猜射者亦宜多事涉猎”;另一方面又认为“所谓僻典,本无一定界限”、“僻与不僻,系于读与不读,用与不用而已”。确实,熟典与僻典本身就是相对的,古人对《幼学》《世说》家喻户晓,而今人却对金庸古龙耳熟能详,不可同日而语。
  该书前后举例典故出处主要有《幼学琼林》、《史记》、《世说新语》、《王供》、《左传》、《东周列国志》、《廿四孝》、《西厢》、《千家诗》、《三国演义》、《聊斋》等,以及其它人物轶事、诗词随笔等。对照当下体制内的语文教育,均形同古籍,如无广泛课外阅读,未能知其九牛一毛。故学谜之人,虽对网络搜索信手拈来,实质上仍需随时加强学习,夯实文史哲的基础为要义。
  陆放翁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灯谜亦然。学谜的过程重在广泛涉猎,开阔眼界来充实自己,猜中谜底只是偶对掌握知识的验证,若过分追求猜中谜底而动辄依赖搜索引擎,实为舍本逐末之举。

  四、承上和启下
  “题面均取材于诗或文中之成句,扣底时凡能击动原诗文中上句之意者,称为承上法,反之,击动原诗文中下句之意者,则属启下法,因其扣合紧密,切中题旨,故亦称为章旨法”。运典成谜,面多成句,承上启下是最常用手法,书中所述,每每皆是承上启下的佳作,也有举出该手法的不当用例。
  如《拊掌录》载,石曼卿隐于酒,谪仙之才,然喜戏,尝出游报宁寺,驭者失控,马惊,曼卿坠马,从吏遽扶掖升鞍,市人聚观,意其必大诟怒,曼卿徐着鞭,谓驭者曰:“赖我石学士也,若瓦学士岂不破碎乎?”尝以“若瓦学士岂不破碎乎”射离合字:“石更硬”,或射港影星“石坚”。石字亦承上而得,所以取下句为面者,旨在救谜,摆脱犯面,倘上下之句,并无底面相犯,尽可和盘托出,何必故弄玄虚,刁难猜者。

  五、原句和犯面
  上面说到承上启下法有时“旨在救谜,摆脱犯面”,然而书中提及另外两个例子,却是通过改动原著字词来规避犯面的。
  其一:“柯国臻先生以‘吾观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射物理名词二‘亮度、延性’。题面将魏延易为此人,避免犯面,无伤大意;底句虽寥寥数字,却体意完美,扣合有神,佳制之属。”
  其二:“艾观讫大惊,慌忙对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台北故谜家余毅先生以艾语为题,而改艾作某,避去犯面,以之射成语句:‘自怨自艾’。”
  历朝著述,皆非为制谜而作,原句虽好,犯面难免。而制谜者故意鲁鱼亥豕,又要加引号伪装,笔者以为不可取。原句之为“原”,务必原汁原味,尊重原著,确实有字犯面,可通过同典异述的材料或自撰面稍作规避,无需迷恋“引号”。近年网络赛事中,有谜面故意截取原句,或漏一字,或用省略号,以为投机取巧,结局大多以错谜论处,评比得分并不讨好。
  如书中提及另一个谜面取舍的例子为:欲取《幼学·夫妇篇》中“举案齐眉,梁鸿配孟光之贤”句,射剧目“鸿门宴”,碍于后句犯面,仅以举案齐眉为面,又觉未尽惬意。后参阅《后汉书·梁鸿传》,改取“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为面,更为熨帖。

  六、别解和借典
  “谜贵别解是谜学不易之论,典故谜之扣合,只要不犯上当头用典,底句一定是别解;或若张冠而李戴一类,属于借典者,然为数不多。”其实,往重点说别解是灯谜的灵魂也不为过,而往轻点,也只有别解才能体味其谜趣。
  有关别解方成谜的理论文章和各类佳谜已不胜枚举,然则此书专门挑了“秦晋”为例:偶记起《西厢记》有“愿与英雄结婚姻,为秦晋。”而《幼学琼林·婚姻》篇又有:“秦晋两国以联婚”,可见“为秦晋”乃喻婚姻。也可释为二国,欲以之入谜,用典且借典,除非取用五胡十六国苻秦之秦及司马氏之晋,方见手段。更巧妙者,是春秋时期秦晋同时存在,而东晋与前秦亦在同一史期对峙,寻出史实入谜,使“秦晋”成为谜眼,加上陪衬文字,一则典谜,于焉展现。
  从追踪前秦与东晋之关系,最为人所熟知者,莫若淝水之战,因以“淝水之战”,射《西厢记》二句:“为秦晋,准备著抬”。底句系一粉底格,将抬作刣,我潮俗以战争直称“相刣”也。
  概别解均利用汉语字词的不同音、不同义、不同语境等来做扣合,追求别出机杼的效果。另一方面,林先生指出了关于典谜谜面别解的误区:“传统典扣,题面不能别解,因别解产生歧义,典意荡然无存。”
  随后列举多则所谓“北派谜”:或分开扣字,如“为贤为圣第五伦”猜“酒友”;或借代直扣,如“清平小调太白才”猜“三仙”;或穿凿附会,如“田文归省奉高堂”猜“薛慰娘”;均被指存在以偏概全和藏头露尾的毛病,并非别解。书中此处结合南北典谜体例的差异,重申了“灯谜本无南北之分,只有书家江湖之别”的观点。

  七、延伸和谜格
  由谜底延伸到造底谜,乃至造目谜的出现,也是近年网络灯谜的热议话题。传统典谜也有谜底延伸,但延伸局限于同类底材的串联集底,相对当下造底的光怪陆离,真是小巫见大巫。
  结合和氏璧的典故,书中林先生举到一处谜底延伸的例子:有人以“欲以十五城易之”,射石人:“秦钟、宝玉”,寓意欠全;尝拟以射五石人,底为“秦钟、妙玉、贾宝玉、赵国基、赖大”。此处贾作买解,此交易因秦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而告吹,不然,赵之国基,将因之赖大焉。
  另一处谜底延伸则是典出三国:有以章回目“再受禅依样画葫芦”,射汉人:“司马相如”,或“司马师、曹丕”,均不及台北马胜良君之射三国人三:“司马师、曹据、王业”。底句宜读作:“司马师曹、据王业”。
  其它碍于典故中人名或地名的扣合取舍,典谜也出现了多用谜格的特点,常用有移字类和谐音类谜格,不过当下灯谜却渐渐呈现出捐弃谜格的趋势。书中列举谜例涉及谜格有:卷帘、素心、登楼、期艾、粉底、脱靴、束腰、掉尾、升冠……

  八、总结
  相比于当下谜书近乎千篇一律存在“注水”嫌疑的编排方式,本书可谓是“全干货”,无一句拼凑,无一例踏空。诚如弥高老人序中所言“诚文如其人,笔似其口。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层层剖出,茧剥丝抽。解面句之来源,释底词之依据,辟虎山之蹊径,开典库之钥匙。”
  “传统典谜之作法门简单,通常均用成句,会意扣合,自撰面者,亦应根据史实结撰,不能凭空捏造。故有志于运典成谜者,惟多事阅读,广为涉猎,余无捷径。盖以灯谜艺术,顾名思义,其间有艺有术。艺者,能也,腹笥所有,工拙立判。术者,法也,法门繁多,花样层出。因艺者难精,术者易学,是以初涉谜途者,孜孜不倦,常汲汲于谜法之研习,入门之后,始循序渐进,寓谜于学,勤攻书史,充实内蕴,则艺与术兼修,计日可待矣。”
  在全书的结尾部分,林先生作出了以上的总结,强调了典谜乃至谜艺的修习,必须敦本务实,勤学多思,方可望有所寸进。《书谱》有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