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欣欣苏谜六十华诞抒怀(邱景衡)
发表日期:2017-1-5 11:22:11 阅读人数:382添加收藏


作者邱景衡先生

  2017年1月1日,是苏州市职工灯谜协会六十华诞。回首往事感慨良多。接触灯谜还在那遥远的中学生时代,查坤林先生是我灯谜领路人。他是我同班同学,班级里的墙报编辑。有时候会出几条灯谜放在墙报上,此举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认可,班级里猜谜气氛浓浓的,特别是男同学常常会因为一条谜争论得面红耳赤。如以“老伤痕痊愈”猜国名“古巴”,于是对“巴”和“疤”又会争论不休。时间过去了快六十年,可当时的猜谜情景还记忆犹新。还记得班级里有一位同学是上海人,我们往往不叫他名字习惯叫他“小上海”,一天下课后,他出了一条谜给我们猜,拿出三枚硬币,要我们猜一本书名。猜了半天猜不出来,“小上海”见我们都猜不出颇有点小得意,说,告诉你们谜底吧:《三国志》!怎么会是三国志呢?见大家有点弄不懂,于是用他那标准的上海话解释道:“三只角子,不是三国志吗?你别说倒是一条沪方言花色灯谜,滑稽有趣真是“海派”得可以啊!


  从此,灯谜成为了课余活动爱好,每逢周末就去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后面的中山堂猜谜,那时候是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灯谜组织的,好像猜了没有几次,就搬到了南门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尽管路远了不少,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周末一定会去文化宫猜谜。每逢佳节一整天都有灯谜,还有灯谜打擂台,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美的文化大餐。我会带着面包在文化宫灯谜室待上一整天。这一年我16岁。
  查坤林先生早在1961年以前就加入苏州市工人文化宫职工灯谜研究组,1963年,坤林参军驻扎在在福建省,特地写信给张国义先生介绍我参加灯谜组。同一年入组的还有沈家麟、郑和平。入组伊始每人要交习作数则经过考核作为学员进入灯谜组。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是灯谜组“编制内”人员,好不荣幸之至!这一年我19岁。

从左至右:查坤林(左一)邱景衡(左二)

  余生肖属羊,有幸“羊落虎口”,走上谜途至今五十有五年矣!
  若问为什么如此深爱灯谜?因为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总觉得灯谜与之同源。灯谜姓“文”,诸子百家在这里窃窃私语;诗词联赋在这里交头接耳。灯谜又姓“杂”,天文地理在这里风云际会;鸡毛蒜皮在这里入室登堂。灯谜还姓“比”,南灯北虎在这里大显身手;灯谜大会在这里金榜题名。灯谜有如此众多的属性和迷人的魅力,叫我怎么不爱你!
  若问灯谜给了我什么?答曰:灯谜给不了金钱也给不了地位,却使我养成了凡事要多思的习惯,给了我学习方法、创新理论上的小聪明和小智慧。用构思一条灯谜的思维力量、想象力去开发新产品;用伏虎的精确打击和劲道去迎接各式各样的挑战和机遇。我感谢灯谜给我带来取得成功的创造精神!灯谜永远青睐于爱动脑筋的人。
  再问灯谜给了我什么?答曰:灯谜使我遇到了众多的良师益友,谜友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多切磋而少酒肉,多磁实而少虚搭。谜友中不乏忠厚长者谦谦君子。灯谜朋友平时虽然联系少却心有灵犀通,一日为友终生为友。
  王能父(1915-1998)、张荣铭(1929--1999)、周宗廉(1920--2014)费之雄、汪寿林等几位都是我视之若师的先生。张荣铭先生见我喜欢写一些灯谜小文章,教导我写这种文章举例子非常重要,一定要选择好恰当的谜例,并说选对了例子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对我循循善诱使我受益匪浅。先生的《春灯夜话》正是由我在数九寒天刻钢板、油印为之完成。而这个过程给了我逐字逐句学习《春灯夜话》的机会。嗣后张荣铭先生即将《春灯夜话》复写手稿赠于我,可惜毁于文革。
  王能父先生有时候路过寒舍常常会歇歇脚坐一坐说谜论道,偶而到了饭点咸蛋蔬菜也能将就一顿。王老经常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一句养生之言至今萦绕在耳。能父老的灯谜九字格言云,灯谜要:“猜得出,留印象,讲韵律”。又说,一个人一生能有一两条谜传得下去就很不容易了!王能父先生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我一直将这九个字奉为灯谜之金科玉律。能父先生尝把他的《哭斯室谜賸》笺注事托付于我,现在,先生亲书自选的238则灯谜手稿自在余处。在纪念苏州市职工灯谜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动笔撰写王能父《哭斯室谜賸笺注》一稿,以纪念这一位苏州现代灯谜的开拓者、创始人显得更有意义。
  周宗廉先生于我既是文友也是谜友,更是我的老师,我于1974年至1986年住在临顿路365号,距周宗廉先生住的菉葭巷4号也就六七百米,因此过从甚密,有了灯谜新作常常过去请教,而宗廉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同我一起探讨研究。在灯谜创作和新闻写作等方面得益于先生教导良多矣。
  说起菉葭巷4号,自然会想起胡文明先生,文革期间谜组在此活动时文明还是小孩子,有时站在一傍看我们猜谜。谁会想到这个小小少年将来会是苏州市职工灯谜研究会会长。而我更惊叹于从菉葭巷4号内走出了新老两任会长,在谜界这简直是一个传奇!
  费之雄先生的灯谜堪称吴门苏派灯谜的代表,会意为主拆字平中见奇,回互其辞谜味浓郁。我从费先生那里受益良多。
  汪寿林先生号称灯谜“拆字大王”,名至实归!从汪先生那里能学习到一些拆字皮毛已经相当的受用,我一直努力着!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刹那,而在人生道路上却是半个多世纪!一个业余爱好能相伴一个人将近一个甲子,并还将无怨无悔地爱下去。这又是为什么?我惴摸着可能是因为谜人出谜猜谜过程是一个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大家乐此不疲年复一年。也可能因为灯谜是一种小小的文学创作,一条灯谜就是一个作品,而且速生速了需要不断更新,作谜会有成就感猜谜会有获得感,凡此种种都会给人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快感享受。
  然而,作了这么多年的灯谜,忽然感到现在不会作谜了。搜索引擎使得猜谜惰性化,灯谜活动的过度竞技化、会议化,引经据典的边缘化,方位走向的无序化。各种各样的杯赛、评佳,使得灯谜创作走向匪夷所思的另类思维。是谜的被认为不是谜,不是谜的被认为是谜,而且是佳谜。我始终认为:扣合不待说,关键在谜面。我还认为满世界的任性造目造底是灯谜的自杀式行为,注定是短命的。
  是传统跟不上当前,还是当前颠覆了传统?有道是,传统是墙,我们是蛋,答案就这么明确。
  因为回顾所以会有历史,55年的谜事,大部分都烟消云散,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么几件。
  第一,我有幸很早就进入了苏州灯谜这个老前辈人才济济优秀团队。
  第二,有机会参加了1979年南京九城市谜会,以后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谜会如福建省首届蚶江侨乡谜会,江西省庐山匡庐谜会,浙江省上虞曹娥谜会,上海市春申谜会,红楼谜会,镇江文心谜会,扬州竹西谜会,苏州姑苏谜会等都留下了余之足迹。

  第三,1984年8月28日,我主持策划了由苏州丝绸印花厂灯谜组主办的《“丝印杯”全市灯谜邀请赛》,是为苏州市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由基层灯谜小组主办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全市性灯谜比赛。正是在此次大赛中,二十岁的吴建伟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谜赛市冠军!吴建伟先生也由此崭露头角,成为苏州青年谜人中的佼佼者。这一年余40岁。

  第四,我写了两本书,一本谈灯谜的《中华灯谜鉴赏》,一本说谜语的《一天一个好谜语》。前者出版后三年内再版四次印数达61000册。《中华灯谜鉴赏》被国内几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作为藏书。前不久胡文明先生告诉我,该书被美国耶鲁大学东方图书馆收藏。这两本书共计十一万册。如不被废品收购站回收化为纸浆那是作者的幸运。

  第五,我做了一条谜,这条谜曾登上1983年央视春晚舞台,由刘晓庆演播。有趣的是,刘晓庆30多年后居然还记得这个灯谜,并且在湖南卫视2016年中秋节期间的综艺节目中,和郎平以及奥运冠军惠若琪、朱婷她们饶有兴趣地复制了这个猜灯谜游戏。由此可见刘晓庆对这一条灯谜印象之深刻。历史往往会惊人的相似,场景和人物虽然不同,但内容和形式却是昔日的翻版重现。这一条字谜1982年6月4日发表于《北京晚报》。后来入选《文虎摘锦》谜刊“老百姓最喜欢的100条谜语”。

  第六,我收了两位灯谜弟子,苏州市的李志红是“组织分配”给我的传帮带对象。而吉林省的于升起则是慕名而投入我的门下。在灯谜上他们都有比较好的基础,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一直诚惶诚恐,生怕误人子弟,更多的是把他们当作我的忘年交朋友。好多年了,李志红先生事业有成,曾经是央视“影响力人物”节目的采访对象。灯谜上担任着苏州市职工灯谜研究会副会长。于升起先生现在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班语文老师,已经进入名师人才库。灯谜上在东北三省谜人中颇有知名度。谜作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为师需传道授业,而这方面显然是非常不够的,所以我只能是他们名义上的老师。


李志红先生

  多年来,要说个人在灯谜上有什么值得说道的,记忆所及好像1986年灯谜作品曾入选《当代百家谜选》一书,后来又有谜作入选《现代灯谜精品集》。1989年入选《知识窗》杂志“百家论谜”。入选《文化娱乐》杂志“虎将佳谜录”等。
  八十年代是我灯谜投稿最起劲的年代,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合肥晚报》、《成都晚报》、《华声报》、《新华日报》、上海《小舞台》杂志、《航海》杂志、《智力》杂志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灯谜作品灯谜小品文。
  1992年经费之雄先生推荐,我接任费先生担任了《智力》杂志灯谜专栏特约编辑至今。
  至于获奖因为没有记录,只能例举几个,如:获得上海“浦东花木杯”海内外灯谜大赛“谜文双佳奖”;中华抗战灯谜史料征集和灯谜创作大赛佳谜奖;“中国无锡工业设计大厦杯”国际灯谜大赛佳谜奖;第三届蚶江侨乡谜会佳谜奖;第二届“和信源杯”灯谜网络大赛佳谜奖;等等。
  在纪念苏州灯谜60周年时,想起了50周年纪念时查坤林先生的一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了苏州谜人的团结精神,当时确实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不团结也难。我想,苏州谜人只要出以公心,就有望继续团结而欣欣向荣。
  又想到,苏谜欣欣六十载,然苏州灯谜“申遗”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县市“申遗”已经达到了省一级,苏州市却是白纸一张。究其原因,不言自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有些什么条件呢?当然,身体健康,当前活跃于业内,有拿手绝活,有传承谱系等等为先决条件。灯谜呢,也必须术业有专攻,首先你得有圈内人认可的作品,你必须有从事这一行的历史,打个比方,你最好是这一行的“年份原浆”。对照起来看,我觉得苏州谜人老中青三代里不乏这样的人选:汪寿林先生,费之雄先生,沈人安先生、王泓先生、吴建伟先生、胡文明先生,李志红先生等,都可以作为“非遗”候选人。
  行文至此,还使我想起了全国微信猜谜“微谜会”创始人、青年谜家孙鉴先生讲的一席话,希望“赏析横行,批评难为”不再;希望“多撰写一些灯谜小品、谜艺探讨类的专题论述。”“尤其期盼那些有感而发、厚积薄发、弹无虚发的个性化著作”。
  作为一个灯谜爱好者我衷心祝愿:苏州灯谜,六十华诞,名城姑苏,再添风采!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