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善用章旨,合理承启(青霜)
发表日期:2016-12-26 10:25:10 阅读人数:156添加收藏

  关于章旨法和承上启下法的的运用不当,早在2015年风云杯结束之后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但苦于谜例不多,只得暂时放着。没想到到了今年的风云杯,竟然井喷式地出现了不少这种毛病的谜作,就像禽流感一样突然爆发,说明这种谜病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演化成为了一种风气。说到谜病,百川先生的《谜病例话》所列的三十种谜病中并未提到这种谜病,一方面说明了这可能是一种新病,其诱因是大量成句运用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了传统谜人基本不犯这种谜病,因为传统谜人用成句的不多,即使用典,许多也是自撰面的。
  我们首先来看看章旨法和承上启下法的定义。《中华谜语大辞典》中将之称为“相承型结体”,它是这么说的:“它的特征是谜面和谜底部份说明一种事物的承接关系。这种结体,局限于诗文中摘取紧密联系的句子,以叙述、比拟的方式提出大意,或以解答全句宗旨,传统上称‘章旨法’。这是一种在特定范围内的特殊结体,具有严密的封闭性,不能在本题外自由延伸,因它能击动上下文,故有‘承上’、‘启下’两法。《实用灯谜小辞典》中分得更细,词条【章旨法】:取现成文章中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甚至有归结全章主旨的句子为面,使猜者会意联想,以求出谜底;【承启法】:承启法分承上法与启下法两类,承启法与章旨法的区别,在于承启法谜底只能根据与其紧接的文句中的上句或者下句来推出,也就是说,承启法谜底只同与其紧接的某一上句或某一下句发生关系;但章旨法却要求其上句和下句的意境都同时拢住才算是与谜底相扣,光扣合上句或光扣合下句都不行;【承上法】:此法一般是以有上下文连贯意义的现成句子中的下句为谜面,猜射时应承接上句含义来求得谜底。【启下法】:略。大家看看我加着重号的地方,一是“紧密联系”,二是“连贯意义”,也就是说,不是所以上下文都适合用来承上启下,其必要条件是上下文紧密联系、有连贯的意义。
  试举两个例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取上句用来启下,因为其意义是连贯的,两者有着强烈的联系,因为你要“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是“穷千里目”的必要条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则不宜承上或者启下,两句都是描写独立的景物,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即使没有“明月松间照”,清泉也照样在石上流淌;即使没有“清泉石上流”,明月也会照样照在松林里。
  我们再来看看本届风云杯中的一些例子:

  “假作真时真亦假”(三字唐诗目清点语,回文格)无《为有》

  面出自《红楼梦》中一副著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上联写真假,下联写有无,结构虽一致,但意思却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根本不可用来承上启下。一般来说,诗词、对联中的对仗句都是不宜用来承上启下的,惟有一个例外,就是流水对,因为流水对在语法结构上是上下相承的,但也不是所有流水对都适用承上启下,这还得具体问题具体看待。

  “小军连骂了三日”(五唐一,卷帘)城下没全师

  面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猛然思得一计,教众军不要前去搦战,都结束了在寨中等候;却只教三五十个军士,直去城下叫骂。引严颜军出来,便与厮杀。张飞磨拳擦掌,只等敌军来。小军连骂了三日,全然不出。”这则谜貌似启下没有问题,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牵强。因为“小军连骂了三日”和“(严颜军)全然不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即使小军不连骂三日,严颜军也不会出城;而且也不是因为小军连骂三日才导致严颜军不出城的。这个例子说明,相使两个句子连接在一起,也未必就存在启承关系。这一点最容易被谜人忽视,甚至容许。

  “这林子里好冷,好冷!”(六字流行网络语)厉害了我的哥

  面出梁羽生《云海玉弓缘》第二十七回:“忽听得厉胜男幽幽说道:‘这林子里好冷,好冷!!嗯,世遗哥,都是我连累了你!’”这个洞脑开得有点大,前后两句话几乎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启承关系了。上一例还勉强可以接受,这个例子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争渡,争渡”(动物冠量,2+2)一窝蜂鸟

  面出李清照《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应该说,“争渡,争渡”和“惊起一滩鸥鹭”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用“争渡,争渡”的启下是可行的。但底“一窝蜂鸟”总让人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原来,这两句话的承接点全在一个“惊”字,恰恰一个“惊”字,才让句子活了起来。而此谜在扣合时,偏偏最关键的“惊”字踏空,顿时神气全无,给人一种貌合神离之感。因此,在运用承启法时,还必须抓住关键点,才能击动上下文。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无论章旨法也好,承启法也好,在创作时必须符合如下的三个条件:
  一、上下文必须紧密联系,并且有较强的承接关系、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
  二、扣合时谜底必须统挈上下文的意旨,不得臆想和想当然;
  三、扣合时引起上下文相关联的关键字眼必须有所体现。

  以上粗浅看法,还望方家指谬。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