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耍谈经》传播谜文化的若干启示(柳忠良)
发表日期:2016-12-20 10:29:53 阅读人数:179添加收藏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邵阳、娄底地区流行一部民间通俗文学书《耍谈经》。书中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涉及灯谜(谜语),为当地人士辑录。该书在当地及其他地方民间传播近百年,既保存了有价值的区域乡土谜情资料,又有传播途径可以探索,对于研究区域灯谜文化和地区灯谜史具有重要的文史意义,对于新时期做好灯谜“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力求灯谜文化的开发创新,实现灯谜文化的持续发展亦有若干启示。

  启示之一:民间流行,广泛传播,才是有群众基础的实实在在的弘扬传统文化
  《耍谈经》著者李义财,亦作李义材、或作李义才(1881——1946年),自号痴嘻儒士,新化县(原邵阳辖地,现娄底所辖)游家镇东岭村人,从小诵读四书五经,擅长诗词歌赋,为活跃于乡间的土秀才。他平日喜欢参与乡里喜庆活动,搜录民间奇闻趣事,经加工整理成《耍谈经》,于1920年由宝庆县城(今邵阳市区)府门口商务印书馆出版。编者概述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帮助人们“提万种欢乐,解一生忧愁,养心护体,读书学艺”。1938年,该书由新化青石街文元书店翻印。1946年,再度由新化镇梅书社印行重增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署印者名和未署印者名的铅印本、刻写本、打字本约十种。本人见识过十种民国及当代的不同印本,其中收藏了四种两个版本:一种是据新化南门外青石街文元书局翻印本翻印的“梅山文艺”本(见书影一);一种是20世纪80年代打字油印的无落著者印者名而排版装订较好的打印本(见书影二);另两种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封面封底不同,为三余书屋印行约2015年面市的,无落著者名无目录且排版、校对、印刷、装帧俱劣的96页《耍谈经全集》本。后列三种为一个版本。
  建国前的一段时期和上世纪80年代,《耍谈经》在邵阳地区和娄底地区非常流行。扬桂先生文《市井奇书〈耍谈经〉》(见2014年11期《文史博览》)中说:“《耍谈经》在老一辈邵阳人、邵阳周边县区、甚至省内外人群中,识字者几乎无人不读,不识字者许多人听过其中的趣话笑谈。”很多中青年人也听说过这本书,有的还想法设法找来阅读。
  《耍谈经》全书分《解闷笑词》《洞房巧语》《奇巧灯谜》《奇巧诗对》四卷。其中卷三全卷汇录灯谜,卷二《洞房巧语》中有《陪新人猜谜语》《新人比字》等谜语故事篇,卷一、二、四中还有多篇故事和趣诗趣联运用了灯谜的文义法则和谜语的表现手法。可以说,《耍谈经》近三分之一内容是灯谜(谜语)。如此含谜量大的书(或被有些谜界人士直接视为谜书),能有上十次地在一个地区出版、重增印和翻印、重印,且多为民间出品,山寨印行,民间流传,大众寻阅,实实在在地在一个区域传播了灯谜文化,并辐射到其他地方。此种经历和影响,在灯谜书中鲜见。

  启示之二:雅俗共赏,兼收并蓄,仍不失为编辑大众谜集的优选
  《耍谈经》的版本不同,汇辑的谜作数量有差异。据本人收藏的两个版本综合,汇辑了400多个谜底之谜作。其中,卷三《奇巧灯谜》汇辑一字破谜111条,四字破谜18条,鸟名破、虫名破诗谜各1首共8底,药名破诗谜2首8底,短句一字破谜25条,人名破谜、地名破谜各23条,俗语破38条,物什破谜103条,雅谜故事1篇含谜数十;增书句破谜5条、俗语破谜4条、人名破谜2条、一字破谜10条,二字故事谜1条。卷二《洞房巧语》中的《陪新人猜谜语》《新人比字》故事篇,猜谜30余条。全书汇辑的谜作有以下特征:
  一、有录自古籍之所载,而更多的是采摘民间之流传。录自古籍的谜作如:“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佯)”,见明徐渭《徐文长逸稿·杂著·灯谜》和明张岱著《快园道古》;又如药名破谜之“一幅花笺决不欺,相烦寄与我儿知。休图自己营生计,要念慈亲白发稀(信石、附子、独活、知母)”、“医生铺里尽皆空,修寄家书无墨踪。船行水急帆休挂,雨落街头跌老翁(没药、白芷、防风、滑石)”,见于清钱德苍辑《解人颐·消闷集》。有部分谜作与清代之前的书籍所载只是略有文字不同,不知是流传形成的差异,亦或汇编时作的修改。
  二、有字斟句酌,形、音、义相扣的文义谜,而更多的是摹情状物为主、形象思维为主的事物谜。文义谜如:“口(梁惠王一句)诚何心哉”,“白牡丹(《论语》一句)素富贵”等。
  三、有阳春白雪般的文雅之作,而更多的是下里巴人般的通俗之作。文雅之作如:“君明臣良身当仕(书句)天下有道则见”,“围棋盘内下象棋(书句)子路不对”等。

  启示之三:通俗亲民,形象生动,方能为大众喜闻乐见
  从《耍谈经》汇编的灯谜(谜语)中,可以洞察出地方特征。在邵阳、娄底地区,谜语别称“谜子”,猜谜亦叫“破谜”,《耍谈经》汇编谜作的类目大多都带“破”字,一字破即为猜一字。书中所汇编的事物谜、字谜、文义谜、故事谜等各类谜作,都非常通俗,非常亲民,很适合老百姓茶余饭后娱乐消遣。
  事物谜形象生动,很多带有乡土气息。如:“想当年绿叶婆娑,看如今黄皮瘦寡。莫提起,一提起泪洒江河(撑船篙子)”;“红娘女子捧座炉,见了平地把炉丢,只等日光归西去,变个狮子来滚球(晒簟)”;“为他打自己,为自己打他。宁肯打自己,不肯饶恕他(打蚊子)”;“远看观音坐莲,近看猴子打拳,身上没根纱,手拿四两棉(洗澡)”。
  字谜运用描述比喻,有些就像在讲故事。如:“柯公生来运不通,家丁人口尽亡身。李氏求喜喜不见,桔山占卦卦有凶(森)”;“你乃四月养,我乃八月生。你就嫁与我,夫妻团团圆(配)”;“夫人回娘家,头戴两枝花。住了一个月,骑马转回家(腾)”;“項羽兴兵胆战雄,千辛万苦未成功。八千子弟今何在,自败乌江一场空(一)”。
  文义谜不晦不涩,选录的是以字词或流行的初学者诵读的语句为谜底的谜作。所选录的一些猜语词的谜作,也以常用扣法和从众扣法取悦民心。如:“贺了生日贺婚姻(地名)重庆”;“上写了撇,下写了横(字)孕”;“君有家财万贯,官居一品当朝,膝下儿孙满眼,为何心内常愁(四字)富贵多忧”;“孔明妙计破曹公,苏秦说和六国兵。延昭辕门要斩子,宗保难舍穆桂英(书句)巧言令色”。
  故事谜具有非常的可读性,更多的体现出平民之风、俚俗之气。如增补之《二字谜语一条》:“前清士子入场,知县贴一谜语于壁上曰:‘大丁士戈,两口在脚。有人猜着,赏米一箩。”一幼童猜出曰:“奇哉奇哉,实在难猜。多拜父台,快送米来。”颇有情趣。再如《陪新人猜谜语》的故事中,闹洞房时爱玩说与新娘子猜的20多个谜子多为戏谐之作,与性爱似是而非,虽有些俗气,但并不淫秽,反映出民间闹洞房的喜庆和调笑。谜作如:“上动心欢喜,下动内里痛。咯里痛不为痛,拖出水来焦干痛。”看起来像夫妻性爱,而谜底却是“钓鱼”。

  启示之四:减少谬误,拒绝滥造,力求编印优质灯谜书刊满足大众多元文化需求
  《耍谈经》在汇编、出版、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今后编撰出版谜书谜刊时注意并引以为戒。
  一、选编谜作时,注意把握灯谜的艺术特征,防止病谜、劣谜和非谜伙入。《耍谈经》汇编的“问管仲,人也(他)”一谜,在《徐文长逸稿》《快园道古》《一夕话》《字触》等书中都作“问管仲(他)”,启下法成谜。加入“人也”二字,犹如画蛇添足,启下不成,直拼又有赘文。《耍谈经》汇编的《俗语破》,实乃歇后语。歇后语是与灯谜相似的另一类文学小品,其中少数有文字别解的可以视为灯谜,如“六月的火炉(谁向你)”,“向”字由“偏爱、偏袒”别解为“面向(烤火)”。而大多数没有文字别解,如“关老爷卖豆腐(人硬货物软)”,“小儿放炮心胆战(自吓自)”等,不宜视为灯谜。民国时期,有在灯谜书中列录歇后语者,或将俗谚歇后语名曰灯谜者,国外也有这种归类的。就我国现在文体细分的属类来看,将歇后语附属于灯谜有归类不当之嫌。《奇巧灯谜》中还有一些逻辑倒置、拆字取其相似部件,状物取其单一现象等非纯正灯谜(谜语)但反映民俗戏谑的表现方式。
  二、排印校对时,注意谜面和谜底文字的正确性,尽可能将文字差错降到最低限度。民国时期印行的《耍谈经》,本身存在一些文字差错,80年代后翻印重印的,往往在原有差错的基础上又产生一些新的差错。相比之下,本人收藏的“梅山文艺”本和打印本,虽有一些文字差错,但整体看还算可以。而三余书屋新近印行的《耍谈经全集》本卷三,则错得一塌糊涂。人说页页有错、千分之几的差错,已经是错误严重的了。此卷超过百分之几的差错,有6个页面竟然平均达到行行有错,简直可称为文字垃圾。回看近30年出版的灯谜书刊,也有数种文字差错严重,影响灯谜文化的正常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必须杜绝严重文字差错问题,使差错率控制在规定的万分之一范围。尤其编校文短费思量的谜文,更须强化责任心,严把质量关。
  三、劣本流行时,力求以优质品驱逐不良品。目前市场上良本《耍谈经》难觅踪迹,上个世纪印制的近十个版本书竟然全被民众消化沉淀。充斥市场的只有2015年出现的劣本(地摊本)《耍谈经全集》。2016年11月初搜索淘宝网,销售该劣本者达50余处,而无一其他版本。搜索孔夫子旧书网,销售该劣本者有11处,只有1个民国版本已售的信息。此劣之驱良的例证也。赵定国先生在《民间杂书〈耍谈经〉》(见2014年第4期《新化工作》)一文中谈到:“去年六月市灯谜学会在着手收集邵阳灯谜史资料时,我与曾令禄先生不约而同,都想到了这部刊载有不少谜作的《耍谈经》。遍访市内各图书馆与旧书市场,均无所获。前不久我通过网上一番‘百度’搜索,也未觅见我们青年时期读过的石印古本,仅搜得一‘重增’印本的封面与扉页照,为‘新化镇梅书印刷社’印刷。”像《耍谈经》这种地域民众喜爱并广泛流传的前朝通俗文学著作,能不能考虑重新整理校印,出高质量的正品,以驱逐不良。以丰富大众多元文化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不然,只有史志中记载,地区之最中列录,文献中书写,却无良本流传,而人们看到的唯有劣本肆虐、危害,岂不遗憾!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