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谜人高度(杨耀学)
发表日期:2013-10-6 21:33:46 阅读人数:924添加收藏

      

——序《沐云斋文虎类稿》 

杨耀学

这套三卷四册的巨著《沐云斋文虎类稿》,是灯谜艺术家赵首成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是当代谜学的一座巍峨高峰。

我总认为,赵首成是为谜而生的,是上天赐给当代谜坛的宝物。他有先贤心、长者态、才子气、名士风。我与他相识、相知于谜,心心相印,鸿雁往还,几度相会,遂为至交。他每有佳篇新构,总是先赐我过目。去年八月在敝省长治举办的全国谜赛上,我俩同作为特邀评委,久别重逢并有幸同住一室,乃竟夕长谈。他说,意欲将历年的谜作、谜评、谜论、谜话等,汇集成书,至少得辑入一百多万字。我当时想,这该是多么宏大浩繁的工程!如今成书,我先睹为快,遥望南天,喜不自禁,感慨万端而献上此文。

(一)

从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悟出什么,学到什么?

谜人的七项基本功,是制、猜、评、研、读、挂(展示、搞活动)、著(出书行世)。赵首成无疑是全面发展的典范,是各项造诣皆臻高位的当代灯谜大师。我认为,他最显著的长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不是著书立说,而是读。他读书和读谜的数量,当代谜坛无人超越。是读,成就了赵首成。

灯谜智通天地,道洽人文,与汉字同生共长,世间的一切,都是谜材。一个高品位谜人首先必须博览群书。这个“博”,博到何种程度?我们可以看看赵首成。所谓嗜书成癖、手不释卷、坐拥书城等等,对他来说,都是恰如其分的。

2007年他举家南迁时,他的藏书从邮政物流随迁,共五十四箱,用邮局的二号纸箱,每箱约重二十公斤,总量超过一吨。到深圳的六年多来,又从深圳书城及网上(当当、卓越、博库、孔夫子等)淘书,增加了约为已有书籍四倍的庋藏。从藏书类别上看,他早期喜欢书画篆刻、古典文史基础读本、古代通俗小说、现代武侠小说等。近十年来,他又偏向古文古籍,包括各种文学总集、历代名人作品集、大型类书辞典,以及古近代稗官史料、学术笔记、诗词曲赋文话等。陆游诗云:“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赵首成数十年如一日,博观约取,积腋成裘,于今尤甚。他常说,读书是获取人类文明财富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微博、微信、网站、网页随时可及、碎片化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要强调系统化读书。

好读、好思、好言,赵首成一以贯之。好读使人丰富,好思使人深沉而有悟性,好言使人善于沟通传播,成为“立言”者。

谜师柯国臻先生当年在谈到谜家标准时,其中有一条是:“一本古谜书,能读懂百分之八十。”这一条,至今仍只有赵首成等少数谜人可以达标。古谜大多数用典,难度在于读面,因谜底已由谜目设定,面句却要读者自识。不知出处,这条谜就看不懂了。古人制谜,其面句可能见于二十四史中的某篇某章,可能来自某古典文言小说情节,可能是一句宋元戏曲唱词,也可能藏在一首并不著名的明诗清词之中。制谜者可以依底翻书寻句,读者却全无依凭,因而在实际上读谜比制谜更难。赵首成还发现,不仅古谜,今人谜也有深浅之分,深者或由于技巧繁复,或涉及历史文化,同样存在解读问题。

关于读谜在灯谜创作中的作用,赵首成有一段话可谓经典。他说:“一谜之收功,首在读谜。先读原典,继读后人对原典的阐述、沿用以及扬弃、变化(很多也是成句),再读前人、他人谜(借鉴启发、横向对比),然后读自己谜(检查完善,能否更上层楼)。”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应当为每一位谜人效法。

也许有人会说,灯谜要通俗化、大众化,玩谜是为了娱乐,钻故纸堆不利于普及。这话只说对一半。同样重要的是,灯谜是一门堂而皇之的学问,它为中华文化增一聚气之谷,留一解读之门。灯谜要想有品位,就必须和孕育它的文化母体始终伴随。这样,解读古谜,在谜界就成为“不必人人做,但必须有人做”的事情。

赵首成阅谜,有十数万条之多,这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一是以谜促读书,更广泛地拥抱书籍;二是开阔视野,使制、猜、评、研的水平全面提高,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三是由知谜进而知人,结识谜界良朋,并进而成为谜坛公共人物。1988年他与邵滨军合编《新时期灯谜佳作集》,读谜是成书关键,三分之二的篇幅并非征稿得到,而来源于对谜书、谜刊资料的搜集。阅谜无数而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赵首成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能猜会制的谜人,而必然成为奉献型谜人,以其学识,滋养、反哺、引导、影响谜坛,成就他人无可替代的独特工作而载入谜史。

就这样,赵首成从读出发,将读书、读谜、读人、读世结合起来,阅尽人间春色。因读书而底蕴深厚,腹有诗书气自华;因读谜而领略万象,历代佳品汇胸中;因读人而笑对古今,春风满座尽知音;因读世而旷达自信,无限风流自从容。

(二)

赵首成是一位高产谜人。纵观收入本集中的约三千条谜,可知其特点是:会意为主,善于用典,必有别解,底材宽泛。

他的谜佳作迭出,或因博学而高人一筹,或因巧思而出人意表,或因新颖而引人入胜,或因幽深而柳暗花明,或因工稳而示人以法,或因独步而惊现奇径。我喜欢读他的谜,是因为他融通古今,以他的谜为入口,可以进入中国文化的山门。

赵首成的谜,我醉心于以下三类。

一曰述典谜。

这个词是笔者“杜撰”。专指用典故而非典源,是从后世诗文中采得,然比用原典更见功力。

先看这两则:

“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花卉名)吊钟

“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电信名词,卷帘)长途话费

这两条对于一般谜人,即使不知面句出处,也能读懂。因前则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之典人所共知,后则因面知底,展现出三国“费祎”其人其事。至此这两条谜得到解析了吗?其实它们来自唐诗或唐文。前则是骆宾王诗,后则见于唐代宰相、地理学家李吉甫的地理学名著《元和郡县图志》。这说明,唐人作为后人,已在用典;我们作为后后人,再引唐诗作谜。非博学如赵首成者,难有此佳面。

再看:

“马头一片将残月,曾照黄初作赋人”(植物学名词二)光合、植被

“荆棘铜驼心上泪”(西药)索密痛

这两则均是清诗述典,且恰好都属洛阳凭吊。前则见于清代钱惟乔《五更横渡洛水》,为典型的游地怀古、睹物思情,所咏“黄初作赋人”乃是曹植,谜意浓缩诗意:这片“光”应该是(合)笼罩过曹植的。后一则是清末外交家黄遵宪诗,缅怀晋代人索靖。索靖知天下将乱,满腹悲愤,指顾洛阳宫门铜驼而叹“见汝在荆棘中”。遍地荆棘,乃是乱世,“心上泪”,就是隐痛,黄遵宪同处乱世,怀古而伤今。底“索密痛”,人确切,情深切。从曹植、索靖,到清代,到今谜,异代士人同怀抱,千古心泪滴至今。时移世易,忧国之心一脉相承。

以运典诗句作谜,诚为解读后的再解读。典、诗、谜构成历史文化长链。这是灯谜直接承续国学的最高明、最正宗做法。

二曰“世说”谜。

赵首成所酷爱的《世说新语》,鲁迅先生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这书文学成就极高,成为后世戏剧、小说之素材。我历来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汉唐两座高山之间的优美丛林。魏晋人物,本身就是谜。前有诸子百家,中有世说名流,后有民初大师,堪称谜人家谱。《世说》理应与三国、水浒、西厢、红楼一样,成为谜人必读经典。于此道上,赵首成先行一步。

“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生物环保名词)植被保护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世界现代史名词)御前会议

“郗公云:正好此”(四字广告语)表中之王

“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经济书目)《现金为王》

“白首同归,乃成其谶”(七字俗语)一块石头落了地

上述各谜,均取材于《世说新语》,均可谓佳作。每则均在底上亮出人名:曹植、钟会、王羲之、王衍、石崇。最妙的是第五则,讲的是潘岳和石崇的事。它既见于《世说新语·仇隙》,又见于《晋书》(《晋书》人物传记多取材于《世说》)。潘岳早年有过“白首同所归”的诗,想不到竟与石崇一块被杀。底“一块石头落了地”,“石”释为石崇,踏实人名,则“一块、头落了地”扣之凿凿。“石”与“头”分解,雅与俗相会。绝妙好谜,托出旷世惨剧。石崇豪富而有才,潘岳貌美而有才,竟交颈赴死。我读谜长叹:谜人不读史书,此典百年等你;史家不懂灯谜,此谜千年等你。魏晋《世说》挂面,赵首成应底。名士鲜血渗史册,风流绝响有知音。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谜界,等待着赵首成的《世说新语谜集》。

三曰新底谜。

赵首成的谜作,底材屡屡出新。他将雅和俗、古和今、经典和时尚,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近十年来扩展谜目的所谓“造底谜”,他持欢迎、肯定态度。他是网络灯谜的积极参与、推动者,他留心身边事物,上网阅报看电视,一点一滴化作谜,许多有时代气息的名词,纷纷来到他的笔下,千年宝典找到现代栖所,旧瓶装新酒自有韵味。

“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演艺界口语二)秀一把、火了

“不令公别有房宠”(李娜歌曲名,卷帘)好人一生平安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股市称谓)操盘高手

“居官廉静宽厚,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有古名臣风”(四字娱记报道语)陈坤一行

这四则配底都很新颖,贴近现代经济与文化生活,而面均用典,这大概可以看出赵首成近年来的创作倾向。第一则面见《后汉书》。刘秀攻占王郎地,为安众心,不看下属与王郎私通的书信。底入谜为“(刘)秀、一把火、了”,别解顿读,贴切之至。李娜歌曲入谜倒读,作“安、平生一人、好”。托出人名谢安,悍妻不令其纳妾,“平生一人、好”,维妙维肖,六字倒装通顺如此,十分难得。“操盘高手”的优长在于“盘”字的精准。很多人将“问”扣“盘”,殊不知“盘”乃查问,并不适用于一切问,尤不适于“请问”“探问”之义。而本谜之三国故事,曹操居高临下,用“盘”才传神。第四则面为张之洞在奏章中疏陈、评价刘坤一语,底改造成“陈”述“坤一”真“行”。“坤”与“陈”断开,与“一”另组古人名,不由人击掌曰:谜人真行!上述诸谜,乃是读书人面对新世纪,觅得好底回。我们料定,赵首成大有可为,典故谜必定繁荣,因为从书本出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代人的前景更精彩!

当然,面新底古者也有,请看:

不喜欢少敏起先就在现场(列人五)郭开、头须、要离、开方、乐耳

我读此谜,抚掌大笑。这是一条专供谜圈内人娱乐的谜,嘻笑诙谐而底连读紧切。面意不仅颇合谜界活动氛围,且合情理:郭少敏乃是制猜高手,如他早到,别人还有获奖的希望吗?故请他回避为佳。哈哈!赵首成大师级的幽默风趣,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上述三类谜绝不是赵首成谜作的全貌。但有代表性。一见其渊博,一见其雅爱,一见其新潮。

(三)

灯谜赏析,我们这一代谜人功不可没;而赵首成,无疑是其中一位贡献独特、功德无量的杰出代表。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谜一评的赏析文章问世,并渐成气象。其后,几部灯谜赏析书籍的出版及其畅销,见证着灯谜品位的高雅,也使谜外人对灯谜刮目相看。我身边的几位文人,就是在看了赵首成与邵滨军领衔主编的《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以后,了解并爱上灯谜的。安徽是谜评文章的故乡。前有吴仁泰,后有赵首成。赵首成后来居上,其在评谜领域的贡献,有以下五项。

一是启动了灯谜赏评的规模运作。赵首成深知,要发掘和提高灯谜的美学价值,就必须得有一门“灯谜鉴赏学”,而这项工程决不是只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他慧眼识人,既积累文献,也聚集人才,在全国精选、邀请、团结了一批善谜善文的高手,群贤毕至,成为谜评基本队伍。这个人才团体通力合作,佳文迭出,互相切磋,“疑义相与析”,大模大样铺展开来,对“谜文学”的创建,厥功至伟。由于这一批人的努力,几部可载谜史的鉴赏辞典相继面世。这些评文,源于灯谜,高于灯谜,其意义超越谜坛,引起了整个文学鉴赏界的关注。赵首成认为,所谓赏析,析是基础,第一述典,第二解扣,第三才能赞、赏。自己不会制谜的纯散文家,只会制猜、拙于文笔的谜人,都完成不好此项工作。总之,找到了知音,提高了品位,沟通了古今,展示了魅力,形成了氛围。

二是以写作谜评为突破口,解读历代佳谜,掀起古谜热,光大国学,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了谜界的学术水平。在《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完成之后,由赵首成牵头,及时转入对《中华谜书集成》煌煌三巨册的解读工作。以文章形式大范围评析古谜,前人没有做过,而当代大多数谜人的古谜意识淡薄,写一本赏析古谜的书出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入口。要写书,就得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评古谜时,赵首成主张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四者并重。对古谜精华逐则进行扣合技巧、典故引用、知识传播、思想内涵诸方面的发掘、研究。他以自己深厚的腹笥,帮助其他撰写者认字识典,释难解疑。这是20世纪最后十年的谜坛亮点,其正面成果及艺术能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由品谜进而品人。谜作家的胸襟、知识结构、学养、个性与成长环境千差万别,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赵首成注意通过谜作赏析,总结每个谜人的创作特点、优长与独到之处,高度重视灯谜多样化、丰富性所蕴含的不同风格。作品风格,映射着作家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某一种谜法是哪位谜家最早使用?某人谜作的题材集中在哪个领域?某一地区谜人创作有何共同特点?所谓南宗、北派各有何代表作?谜,美仑美奂;人,栩栩如生。通过赏评,触摸到了灯谜的传承史,这就由《历代灯谜赏析》的推出,酝酿了《百年谜品》。谜评,始终是主线。

四是评研结合。在灯谜赏析文章中,贯穿、融进谜学见解,表明谜学观点。结合实例,举一反三,分析对比,评一谜而叙一理,常能达到许多长篇专论所达不到的效果。如赵首成在评清代谜“逢人说项”扣《四书》句“斯为美”一谜时,指出:因底上亮出“斯”这个人名,而使此谜严谨致密,接着,他用“为事觅主,为语立骨,为谜生神”这样掷地有声的十二个字,肯定了典故谜点出人名的重要,人事俱全才有神韵。这种由个别推及一般、从赏谜角度引出谜论的写法,为谜学研究开一捷径。又如他在赏析当代郑长彦谜“秦宓巧辩恼吴使”射气象用语“白天气温”的评文中,指出底四字全部别解,但自拟面上的“恼”字,据原典有几分想当然。但这是总体会意,这个字是从事件氛围中被人们感知的。因此赵首成在评文中说:谜的创作也可以象《三国演义》七实三虚,不求逐字相投,但摄神髓。这显然是有见地的谜论谜话,今从赏析实例中推出,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五是通过谜评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由于内储丰厚,赵首成的谜评知识性强,且写作方法不拘一格,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教益。比如他评清代谜“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猜兽名“文文”,面为文天祥中进士时,考官对试卷的赞语。底两个文字,别义“文天祥的文章”。谜扣得准,也析清了。制谜者、读谜者,一般都会到此为止,“文文”是一种什么兽,知之者少。然而赵首成引用《山海经》文,用一百多字,详释了“文文”这个古代传说的兽,这就使学谜成为求知的途径。清谜“冲寒花独茂,万木正萧疏”打《百家姓》句“梅盛林刁”,面为自拟,“独茂”为“盛”,“万木”为林,那么,“冲寒”就是“梅”吗?“刁”又何释?赵首成析此谜时,分别引用苏轼、欧阳修诗,苏诗中有“冲寒”喻梅之句,欧阳诗有“刁”为“稀落”意的佐证,讲得明白透彻,其知识层面大大超越于谜,这样的谜评才是上品。

赵首成谜评文章写法高超,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旅泰谜人杨益华的“有梅无雪不精神”猜古文句“或以清白见赏”,面为宋代卢梅坡诗,顺着本句看全诗,下句却讲的是梅、雪、诗三者共织美景,如今诗未成,雪未到,这般意思与底何涉?原来谜人不用启下法,不取全诗意,只是通过“不精神”来突出梅雪对比,吻合卢梅坡另一诗:“梅须输雪三分白”。赵首成指出:取句这一首,取神另一首。作者胆大心细,见识过人,赏者明察秋毫,识破机关。卢梅坡千年之后有良友,杨益华万里之外有知音。宋诗、佳谜、赏评,共织文苑美景。笔者叹曰:有诗无谜不精神,有谜无评意不深,两诗一谜巧取意,与文共作十分春!

(四)

赵首成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深邃绵密的艺术思维,极其丰富的制猜经验,并研读了有史以来的所有谜论,逐步建立了自己博大精深的谜学思想,其灯谜论文可视为谜学龟鉴,入谜津梁。收入本文集谜文篇开卷的四篇力作,诚如谜家苏德友所言,是金字塔的四根支柱,涉及灯谜的最基本问题。即:从源流上认识灯谜身份,从审美上摄取灯谜灵魂,从别解上领悟灯谜窍要,从用典上提高灯谜品位。

关于源流,中国的谜语同文字同样久远,融入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对于灯谜的肇始、嬗变、传承、兴衰的历史轨迹,赵首成潜心追寻,翔实考证,如数家珍。从他系列四书的书名:新时期、古今、历代、百年,可知他心中始终有一张时间表,一切谜事都是谜史。灯谜需要解读,历史也需要解读。在赵首成的心中和笔下,历代谜人活了起来,超越时空与我们对话,面底对应,古今携手,象征着中华文化长河般的存在。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主政文化部期间,留下一句名言叫“文化如水”。在沛然而下、千秋一系的文化主脉里,灯谜是一股劲流,它静水流深,深不可测而又通润天地。笔者在《新时期灯谜佳作集》书评中曾说过,灯谜如浩浩江河,资源充沛,至今不衰;它不仅有历史的水系,还有当代的、未来的水系。面对源远流长的谜河,我们有何感悟?首先是“万折必东”,尽管谜路坎坷,文化专制的禁锢使它时断时续,文革“黑屏期”一度断流,但谜人自强不息,以心血浇灌谜业,使这条大河一路繁花,一路云霓,汇聚成奔腾大海。其次是“遍予无私”,谜业的进步和普及必然如江河滋润万物,有惠于国家民族。第三是“鲜洁以出”,我们要不断提高灯谜的品位,使其强大、健康,体现出它应有的雍容。第四是“周流无滞”,应有一大批谜人献身于此,这些人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扬者、布道者,以水比德,利物不争,有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追求。赵首成是追求者中的佼佼者,他的追求永无止境。寻根是为了登高,溯源是为了奔流。赵首成的可贵,在于他的心态永远是进行时。他在《中国灯谜艺术溯源》一文引言中欣慰地说:“灯谜发展提高,造诸艺术顶峰的阶段,适逢国运昌、谜事盛的当代。”其实,他更寄希望于新世纪。于是,他以年轻的心态,打开南风窗,走进新天地,走进青少年之中,化作一股热风,继续推动谜业前进。

如果说,赵首成探讨谜学源流的可贵之处在于以古鉴今、与时俱进;那么,他对谜法之本——“别解”研究的可贵之处则是:深入剖析,充分说理,弥合论争,寻求共识,找到不同流派的融汇点。他对别解,有一些深刻的理解、精准的定义。如,别解是“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总的文字变化手段”,“创造性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被群众认可、产生谜味的总章法”,等等。“别解”论争,在谜坛由来已久,且多年来各执一端,意见未能统一。论争的焦点,在于别解定义的宽窄,别解在谜中的统摄力和涵盖度。赵首成显然持“别解”高于其它诸法、有全局意义的观点。为了阐述这一基本论点,他提出一些有新意的表述。第一,别解,理应包括通过一切手段成谜,而达到“别”的效果。第二,义变是灯谜变化的关键和中心,形变、音变的作用,必须靠义变来实施,并以义变为终点站。第三,别解非灯谜专利,而为各种文艺形式和日常生活广泛应用,形成一种“别解艺术”。运用别义,可以扩大知识领域,通过对比,加深对本义的理解(有了别解映照,原解更清晰了)。第四,灯谜别解既指个别的字词的别种解释,也指底面含义的整体意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对别解认识的不全面,这大概就是产生分歧之因。这些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说别解发生于字词,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对多数会意谜,我们当然可以指出,谜底是哪个字、哪个词别解了,但如“铁杵磨成针”打成语“大材小用”这样的谜,你指不出别解字,但底原意(贬义)与谜意大相径庭,且这条谜具有浓郁谜味。这种美,如对别解认识不深,是欣赏不到的。可以说,只强调别解是诸法之一者,多从制谜着眼;而“别解方成谜”论者,虽注重整体义变,却又没有达到“义变是终点站”、“用一切手段造成‘别'”这样的论述水平。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谜人,都会认可赵首成的观点。由于别解不是只在灯谜里有,他的研究结论,显然已超越灯谜,进入美学、语言学、语法学、古文字学、修辞学、逻辑学领域。一篇理论文章,是引起纷争还是解决纷争,高下立判。

把典故运用与新世纪灯谜创作联系起来思考,是赵首成的高明之处。典故谜使灯谜高雅,成为学问,全面进入文明体系。我们可以说,从谜的取材,大致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含量、学识层次和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程度。赵首成本人是典故谜专家,对钱燕林、林仲杰等典谜大师,也很推崇。他认为,谜坛不能没有典故谜。然而,典故谜的大繁荣大普及,还看今朝。其背景是:第一,电脑普及,检索典故便捷;第二,一大批有良好文史素质的高学历年轻人进入谜道;第三,社会进步使新典故增加,而且底材出新与扩充、谜目延伸,给谜人创作以广阔空间。这就形成了对传统典故谜的冲击、改造、提升,其意义极为深远。

    让我们看一看典故谜的原始状态和出发点。百年前的典故谜,除少量底是人名、地名者外,基本上面底均为典章故实,通过底文义别解入扣。这种两典结缘,虽也有很多佳作,但从书本到书本是一种骨子里的别解不远,必然导致美感不足。山西谜人王桀在赏析“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扣《史记》句“此天子之气也”一谜时,说作者“熟读古籍,百万言中,得此二句,巧事勾连”,这大概指出了这类谜的总特点。张起南主张有科学、时事内容充实于谜中,并制了不少新底谜,谜风至此一变。钱燕林在众多用典谜中,有一条“妾本钱塘江上住”猜歌曲二“小小的我”、“在水一方”,使人眼睛一亮。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底材极其丰富,典故谜找到广阔天地,进入全盛时代,这是百年谜坛进步的缩影。试看,以“嫦娥应悔偷灵药”为面,古谜打《易经》句“为月,为盗”,今谜有世界名胜“凡尔赛宫”,航空名词“飞行错觉”,摄影名词二“空间感、反差”,何者谜味为浓,显而易见。“面趋文,底趋白”是典故谜的发展态势。须知,氛围、场合、时空、领域之差,乃构成别解意境的要件。典故谜走出书斋,进入千家万户的时代已经到来。

赵首成在《生香不断树交花》一文中,对于典故谜的界定、典故谜易于出现的问题、怎样推进典故谜创作,作了详尽阐述。他指出:典故谜不能以面句是否用了典故为标准,必须“典义入谜”。如“腹内雄兵分正奇”猜科学家“何大一”,面采成句,但为形扣,不释面意,尽管是一则绝佳的谜,但不是典故谜。典故谜创作要义是:提炼面意,探幽发微,得典之神髓。典故谜常见弊病,一曰淡,即拢意不全,未得精义,辜负面意;二曰梗,底不顺,或有闲字,扣合凌乱;三曰冷,使用僻典,知之者少,人们望而生畏;四曰撞,暗合在典故谜中最易发生。

除了新典、新词扩充了面底空间外,赵首成还提醒人们注意创作空间。越古老的典故,在岁月长河中被使用、转述、徵引、阐发的机会越多。同一典、同一事,可有多角度、多版本、多材料,即所谓“一典多称”。为了扣合准确简洁,避免犯面,避免撞车,从不同文献中择面至关重要。如以介之推寒食典制谜,《史记》《左传》等固可以取用,而唐宋诗词中咏寒食者也有上百首,谜人选用范围很大。总之,典故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待我们不断完善,创新。

《论灯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一文,是灯谜美学的力作,是灯谜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定位之作,其学术水平足以雄视百年。灯谜文化价值的确认方式,就是审美。向谜内外读者介绍灯谜神采,既要通俗、生动,又要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有深度的认识。只有深才能照亮灯谜的本来面貌。赵首成以“纤巧弄思”概括灯谜美学特征,以“玉盒子底配玉盒子盖”论述灯谜审美价值,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来喻指灯谜艺术风格,以“语小天下莫能破”来涵盖灯谜文化意义,可谓传神、生动、形象,达到“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的境界。和弹琴、下棋、饮酒、品茶的氛围一样,从灯谜的创作、流传和接受过程,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对审美人生的追求,对欢笑、幽默、诙谐、安逸生活的满足心态,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性格、情趣和气度。语言需要含蓄,用词需要优雅,举止需要安详自然,要把悲剧点化成喜剧。学习、领会、玩味这篇文章,我们对灯谜美学有什么理解呢?第一,灯谜美发生在思维深处,是由人的遐思来孕育的,扣合才有,懂谜者享之。这和书法绘画展示在那里完全不同。你看,“打渔杀家”与“恩将仇报”这八个字,一个京剧目,一个成语,分开看没有什么美感,然而一经入谜,别解沟通,海市蜃楼出现了。文化层次不高的人,艺术享受止于浅显谜。读书识谜越多,可感知的美学意境越宽。第二,灯谜根本上是一种“呼应美”。面底上形下影,其关系是一种托举,一种交付,一种心灵注释,一种破译密码,一种淡守神秘,一种撞击回应,一种轻轻点破。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面底中。“文革”时,不少老谜家遭批斗,罪名是“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声东击西”、“指桑骂槐”,看来提出这些罪名的人还真懂灯谜,正可谓“入木三分骂也精”。第三,参差美、错落美是灯谜审美特质。它与楹联的整齐工稳对仗不同,它是通过表面的不平衡实现心理平衡来表现美的。抑扬顿挫,聚散离合;以长扣短,以短扣长;连处断,断处连;实词虚用,虚词实用;隐与显,明与暗,曲与直,动与静,远与近,处处体现对立互根,神合貌离。第四,灯谜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可猜可赏。猜和赏,恰恰是审美两途。有不少文学性、艺术性很高的谜,高手也难以猜到,但具有欣赏美。这部《类稿》的谜作部分,以面为序,面底同排,用意很明确,就是欣赏为主。然而,猜也是艺术享受。人们喜欢临池赏荷,也喜欢踏雪寻梅。因此,我常在晚上与赵首成网聊将要结束时,请他出一谜题,并说:请勿示底,供我夜思。我信得过他扣合严谨,选底可靠,难易适我。我喜欢苦苦思索后的豁然开朗,醉心于暗夜中的扼腕长叹。思维共振,心弦和鸣,一条谜就是一个智慧的结晶体。佳谜猜中,心灵愉悦难以言表。总之,我知道怎样领略和品味灯谜之美:一半用来赏,一半留着猜。

(五)

赵首成和邵滨军的扛鼎之作《百年谜品》,是灯谜复兴二十五年后出现的一部最有份量的著作。它的宏大规模、学术高度、论人论谜相结合的写作体例,自有谜史以来,是空前的。

20世纪的灯谜艺术,有声有色,硕果累累,我们都在其中,大家齐心协力奋斗了这么多年,需要认真总结一下我们的世纪成果。这么多先贤、大师、当代名家、一大批谜人,共同构筑了一座金山。需要钻进去探其灵魂,站出来寻其脉络,站远了感其宏伟。要用“灯谜文化”的大概念,把这项艺术推向新世纪,推向全世界,推向人民的日常生活。

百年珍品,百年源流,百年风采,这么富丽堂皇的宝山能轻易碰得吗?谜中人撬得动吗?谜外人有钥匙吗?什么人能带领我们打开山门?

赵首成和邵滨军是有胆略、有担当的,他知道这本书的非凡意义,更知道这项工作的万千艰辛。从1988年,他们就开始构思,搭建这座大殿。既然以世纪为界限,就要在世纪之交出台,它的推出时间,不应该迟于2005年。

正编八十位,附录四十位,逐一介绍生平事迹、作品风格、创作成就,字数81万,跨度16年,这需要耗费多少心血?赵首成从不惑写到花甲,头发开始斑白。写别人,他一定写累了。那么,现在就让他暂歇,让我们写写他。

很明显,首先作者自己必须是一个完全有资格、够标准进入这个被树碑立传行列的谜家。这就不仅需要有很高的谜艺水平和文字表述能力,还必须是一个客观、公正、高效的组织者,一个无私的奉献者。赵首成就是这样一个记录大师的大师,评论大师的大师,一个谜人兼文史学者。在这本书里,他将人写深写透,将材料用活用足,将灯谜析清评细。

我见过许多拙于言辞的科学家,他们学术上贡献卓著,却不善于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别人;我见过一些不善交往的文学家,自己作品丰厚,却不会为别人的成果而欢呼。在一个学术圈子里搞久了,即使成了大师,也会越来越专业化、偏执化、自我化、琐碎化,写个人谜论易,写一份省谜协总结难。与他们不同的是,赵首成立志献身谜业,他有崇高的责任心和可贵的主动性、自觉性。赋予他这个光荣使命的,不是任何行政部门,而是时代,是学术,是他的爱谜、爱谜人之心。他日夜难以割舍的是,在这一百年中,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国土上,竟然闪烁着那么多睿智的眼睛。每双眼睛都是明灯,这些明灯散落各地,然而是谜,把光源接通了,通向人心,通向艺术圣殿,通向沸腾的现代。深夜读到一条谜作,仿佛看到一个会意的眼神,赵首成微微一笑。对道道光束的震颤性品咂,小心翼翼的扶持,使他注入活力,感同身受,义不容辞,不把明珠串成项链,他寝食难安。

能详论百人者,必须宽容广纳,虚怀若谷,善取他人之长。和谜同命运,和谜人同呼吸,和民众同喜乐,和时代同前进。襟怀所有,眼必犀利,善心所在,巨典出焉。

《百年谜品》的学术成就和特长,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本性。由谜及人,知人论世。以人物为核心留存了一个世纪的灯谜之盛。在谜史上,创立了“以作品立身,以人为本”的艺术风气。通过对重要人物的生动刻划,划出了一条众多山峰连成的天际线;凸显了谜人精神模式和谜人集体人格,谜品即人品。“以人论史”是司马迁笔法,作者把它成功地引入谜界,很好体现了人文精神,衍生久远,让后人通过前辈的谜艺风采和人格魅力,进入中国千年文化殿堂。

第二,高档性。文化是讲究品位的,情趣是分高下的,作品是有层级的。我们尊崇文化,首先要仰望巨匠。我们说二十世纪谜业是辉煌的,主要证据就是大师辈出,构成了学术高度。这些人为谜艺提供了坐标系,并以其传世名作示范千秋。书中着墨最多、评价最高的三人是张起南、柯国臻和郑百川,“这三位谜坛顶尖人物的介绍,都可以单独成篇为很有分量的灯谜论文”(熊建光语)。不知道谁是大师,不承认、不尊重大师,我们就会失去重心,失去向往,失去活力,失去裁断。没有大师的谜坛,会成为平庸的原野,令人疲惫,令人松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大师脊梁构成的谜脉、谜气、谜势,是本书之魂。立镜一面,呼唤千声。“凡例”中所言“全盛阶段”、“囊括大师”、“最高水平”,可谓当之无愧。

第三,时段性。该书有严格的时间概念,界定为“生活于20世纪各个时期”的谜家。“后记”中说,谜业“最精彩的乐章乃在20世纪,这个世纪经历了清末、民国和当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者以人为经,以时为纬,疏通流程,清晰路标,从灯谜这一窗口,揭示了一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对中华灿烂文化的执著追求、不息不竭、薪火传承的意志力。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为何成为灯谜盛世?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人智慧与激情四射,融合新知,自由发挥,佳构迭出,多有开山之作。在这冲突、动荡的乱世,文化之繁茂却令人着迷、令人神往。这是一个众星托月地产生大师的时代。但是,20世纪又是一个巨变中有迷茫的世纪。你挑选出一百个谜人可以人人有成就,却不能说一百年中年年有建树。“文革”全国废学停课,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在非战状态下唯一的一次。书写下一个“百年谜品”的后人会发现,我们这个世纪很奇特。灯谜活动及其产品集中在世纪首尾两端。两代谜人是没有父亲的祖孙关系。作者在钱燕林篇中,记载了作为“里程碑”的1979年秋季的“全国九城市灯谜会猜”,这是返青,是归宗,是复苏,是转机,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此,灯谜进入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年,赵首成正届“而立”。人们读这本《百年》,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大师背影,大师们远去了,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灯谜在,他们就在。

第四,全局性。写作《百年》,必须对一百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有透彻了解,必须有审视、俯瞰百年谜坛的全局视野,需要有宽广思路和心理高度。搞好总体设计,分则独立成篇而见特色,合则相得益彰而见全貌,显示出良好的整体效应和合力效应。作者以史学家的眼光扫描谜坛。“马啸天为兰州灯谜掌门,且蜚声海内外”,“刘雁云凭借其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地理优势,促成大陆与港台海外谜界进行接触交流”,“上海二苏的贡献有三”,“张奕虎筹建了中华谜史第一馆”,“于刘二安而言,灯谜是兴趣,是特长,更是事业”。这些记载,真实、亲切,谜人们点头微笑。入书者百人,谜业却是千万灯谜爱好者共同创造,大师们与我们紧密相连。人们说:即使是全国性官方学术机构,也难以将上述谜坛重量级人物各自的独特贡献概括得如此准确到位。

第五,翔实性。《百年》的资料性很强。世纪初的那些谜家,已经作古多年,当代谜人对他们了解很少。赵首成堪称治史专家,他下大力气搜寻资料、走访后人,对所获史料,反复查证,谨慎使用,力求反映原貌。经过努力,名人笑貌,依次回放,神态意韵,跃然纸上。对每位谜家的事迹,他都作了卡片,对每个人有中肯的评语。那一代文人,灯谜只是他们的雅好之一。他们在政界、文坛多有声名,在诗词、书画、收藏等等领域,多有造谐。《百年》所载其生平事迹,务求全面翔实,使《百年》的价值,超越谜坛。以俞曲园为例,作为学问大家,撰述繁富,笔者多次阅读过谜外各界对他的论述。俞曲园是章太炎的老师,周作人的师祖。周以“朝圣”的心情拜读《春在堂全书》,并说:“我向来佩服曲园先生以一代经师而留心轻文学。”周所言“轻文学”,即包括灯谜在内的有趣味的短品。反观《百年》所述,甚觉中肯綮要,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人功力。

第六,生动性。作者在《百年》后记中说:欣赏各位灯谜大师的精品佳制,感悟他们的幽默智慧,乃是品味大羹玄酒,聆听千年韶乐。然而,品味者应是品酒大师,聆听者乃是顾曲周郎。这是什么层次的“品”?有一位记者在一次颁奖会上对我说:表彰一人易,赞美十人难。因为你面对类似者,找不到哪么多不同词语。重复不但使人腻烦,还让人觉得你是在应付,写言不由衷的官样文章。上百谜人,载体只是小小灯谜,却要一一写出个性,此乃天下第一等难事,然而作者做到了。让我们看看附录的四十家谜作简析。孙凤翔“雅切清新,活脱趣浓”,祁友蒙“典雅清奇,情思入妙”,赵凤池“翻陈出新,力求颖异”,黄景云“刻画细腻,关映贴切”,何仰之“通俗自然,宛转工巧”,王能父“平淡见真,妙想胜人”,张鹤绵“雅正闲远,平中见奇”,周之屏“文采风流,神韵天成”,费之雄“尖新诙谐,令人解颐”,蔡经湘“精雕细琢,刻画逼真”,苏纳戈“圆朗明净,颇耐咀嚼”……这真是驾驭文字的高手!这使我们想起了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所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在《百年》中,这些生动而卓尔不凡的文字,如繁星满天,珠璧交辉,不亚诗词,历历如绘。这不是刻意雕琢,而是自然流露。

《百年谜品》准确权威,全面系统,解读深刻,气势恢宏。荦荦大端,自需汪洋恣肆、力可拔山者为之。它是谜中之史,是史中之谜,是宝库与富矿,是谜途上的先贤祠,是大厦落成的隆重仪式,是攀援顶峰的立碑盛典。它问世之后,在谜坛影响既深且巨,产生了一大批学习、探讨、研究、评论它的文章,赵、邵获得了跨世纪的成功。

司马迁写了《史记》,实际上成了二十四史的总策划。我想,下世纪,下下世纪,是不是也有人来作世纪盘点呢?愿这本《百年》,成为谜坛永久的范本。

(六)

举世无人对沧海,一生有志成苍山。

对于赵首成,我赞赏其才智,服膺其胆识,敬佩其贡献,更慨叹其心力。他对灯谜的钟爱、解读、创新与奉献,诠释了何为谜人,显示了谜人高度。

我永远忘不了1991年的夏天。

这一年是辛未年,“辛”苦谋谜协,“未”能办成功。我和赵首成都是北京花乡谜会的参加者。这次会议的宗旨,本是成立全国性的灯谜组织。但因种种原因(最根本的,是灯谜没有受到当政者的重视),精心筹备的中华灯谜学会胎死腹中。谜业似乎陷入低谷,谜人们心态沮丧,许多与会者说,回去后洗手不干。我亲见一些谜人在会议期间伤心落泪。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花乡,赵首成等几位书案型谜家,抓住这次聚会,彻夜商谈对《中华谜书集成》历代佳谜的发掘、赏析、编辑出版工作。这批人在思考,灯谜事业经过十年的复兴,下一步该如何走?以什么姿态跨进二十一世纪?这是冷静者所从事的真正的大事,看似不起眼,实为转折点。要振兴谜业,就得安下心来,重入书斋,从基础抓起。在这一批谜人带领下,灯谜走上注重内涵建设、培养队伍素质、潜心钻研学问的学术之路,为谜业注入文化气息。赵首成引领了学习潮,并逐步推出他的几部标志性著作。这个深藏的转折点恰如暗夜中的明灯,把灯谜艺术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引上正途。时至今日,我一想起这次谜人聚会,就激动不已。

进入新世纪,完成《百年谜品》巨著后,赵首成南下深圳,开始了更高目标的冲刺,进入更广阔的境界。他谜意盎然地栖居最南方最新潮的城市,成为网络灯谜的参与策划者和谜艺发展的领航人。他继续深沉思索,笔耕不辍,他依然妙趣横生,语暖四座。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他都与青年谜人一起,办沙龙、开讲座、设论坛、搞谜赛,他是良师益友,也是谜事导演。二十一世纪的灯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他善于发现灯谜人才,对谜学后进,他关爱提携,奖掖鼓励,知无不言,一派长者风范。看到他的谜号成岩、网名阿蚌,我常常会心一笑。我知道,在大海边,至少有一种文化,与不受海风侵袭的花岗岩有关,与千年沉淀有关。它虽然古老,却在海潮浸润下,焕发出全新气息。赵首成的QQ,明灯长悬;他的博客,高朋满座。我常常在夜间,端一杯茶,品读他发在网上的文章,那些闪光的思想,犀利的文词,常常击中我,那种感觉,真是美好。从天涯到比邻,从比邻到内心,我默念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我也从和他的交往中感受到,他有太多的难言之隐。谜途上有许多惋惜和遗憾。九十年代末,当《中华谜报》停刊、谜人无较好刊物阅读之际,他与人联手创办《中华谜联》,并为之奋斗数年,该刊物显示了自有灯谜报刊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着赵首成那一代谜人的谜艺追求。然而,却终因谜、联两道的不融洽而告终止。成功,总是和失意相伴,奈何!

赵首成,当代著名灯谜艺术家、书法家。他只上到初二,即下乡插队,后供职于企业工会。生不逢时,道路坎坷,奋斗不止,自学成才。他的学识水平,是许多正规院校的博士研究生,也不能望其项背的。他家乡的《六安晚报》曾慧眼识才,将他借调到报社,从版面编辑开始,后升至总编室主任。

奇人,奇才,奇迹。可以再有百年谜品,不可能再由初中生写出。难以再遇之人,难以超越之书,不可复制于世。

高度来源于学术深度。他治学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业务于精。这种高度,必将化为促进谜业发展的力度。赵首成还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他外表质朴敦厚,说话谦和亲切,待人和蔼平易,慈祥真诚,与之交谈,如沐春风。只有真正快乐的人,才会让别人跟着快乐,只有心灵明净、高雅的人,才会把读他的人引上高雅。沐云斋,并非他刻意起的室名,也非引经据典而来,而是他所居住地楼房的通称,自然而雅,一如他的为人。

赵首成,谜一般的人。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某谜刊对知名谜人问卷调查,在“血型”一项下,只有他填的是“不知道,愿不明到底”,行文至此,打电话征询之,至今仍未明。作为医务人员,我知道,这是身心健康、远离医药的象征,不禁叹而欣然!

赵首成,一生淡泊名利,对灯谜倾情投入,对谜业,做出了天使般的贡献。他属于灯谜,属于中国文化,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汹涌澎湃的新世纪。

读这本《沐云斋文虎类稿》,你一定会觉得,如临盛宴,如入宝山,美不胜收,享用不尽,一定会为之心动,为之流连。是的,它是二十世纪灯谜艺术璀璨夺目的标志,又是二十一世纪灯谜继续远航的港口和灯塔。

2013914日于国医堂诊室

(作者系山西省灯谜学会主席,三晋著名老中医)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