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新世纪以来典故谜创作状况的梳理、辨析与思考(赵首成)
发表日期:2013-5-12 19:53:27 阅读人数:781添加收藏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新世纪以来典故谜创作状况的梳理、辨析与思考

赵首成

           提纲

           引言

         一、事典谜、语典谜的界定

         二、典故谜创作中已经厘清的几个问题

         三、新世纪以来典故谜艺术进步的考量

               (一)典故谜“人事俱全”与“及事不及人”之对比

               (二)典故人物入谜数量上的盘点

               (三)典故谜谜底介入姓名、字号、代称之比较

               (四)典故谜人物在谜底位置中的设计

               (五)从避免“撞车”的角度审视典故谜材料的选择

               (六)典故谜情节入扣的比例

               (七)典故谜的创作走向:铺陈绵密与演绎平畅

           结语

【引言】

    “典故”一词中,“典”是典章制度,或谓典籍,“故”是掌故、旧事。人们所理解的“典故”含义,一般是指“诗文等作品里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成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国典故大词典·前言》)。灯谜由其“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特殊体裁,亦即严羽说的“别材”所决定,在创作中大量引用典故作题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必避免的。这是因为典故中蕴含着“不少精警、悠美、栩栩如生的故事反映到人们赖以交流感情的口头上和书面上,且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至今还在启发、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陶冶、娱乐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引自早期拙文《典故谜刍议》)。谜中运用典故,将会大幅度增加灯谜的表现力,在有限的载体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既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又可以使谜作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因而,谜中用典“是一条‘经济加效益’的创作途径”(详拙文《“别解”与灯谜·怎样构成“别解”·用典》)。

    现代诗词界普遍认为:“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据《百度百科·化典》)吟风弄月、作诗填词如此,“无文章之用而撷其精华,无诗词之功而深其趣味,此盖宇宙间灵机之偶泄者”(近代小说家、谜家徐枕亚语)的文虎之道,广泛运用新典故,因亦概莫能外。

    典故谜的创作由来已久。随着灯谜形制的确立,清中叶后,以至清末民国间,费源、俞樾、樊增祥、唐景崧、况周颐、顾震福、薛少卿、张起南、黎国廉、庄容川等前贤相继把典故入谜的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值得学习研究和“批判性继承,发展中提高”,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品宝藏。然而,由于前贤们视运用典故入谜为家常便饭、小菜一碟,仅将“会意谜”笼统、简单地分为“用典”和“白描”两大宗(由此也可见典故谜在创作中的比例之高),虽在一些谜话里对之有只言片语、零金碎玉般的涉猎,但尚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自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以来(按谜界的说法是从1979年10月南京九城市会猜这一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算起),到世纪更迭前夜,喜爱创作典故谜的人越来越夥,就中涌现出了周问萍、钱燕林、吴仁泰、柯国臻、郑百川,以及台湾来楚庚、吴学平,泰华卢一雄、林仲杰等众多典故谜创作高手;其中尤以钱燕林、林仲杰堪称是此道中的专门家,夸张一点说,他二位凭借深厚书底和广博腹笥,几乎是“非典故谜不作”——虽然他俩制作的取材范围与作品的风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和而不同。

    随着新世纪晨钟的敲响,也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渗入千家万户,一大批拥有高学历的青年谜人和渴望打开新窗口、走进新天地的部分中老年谜人,借助网络传播迅速、交流快捷的优势脱颖而出。他们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但凡古今中外事事物物,不管李四王五、生张熟魏,一键轻敲,转瞬即知,这无疑给典故谜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的出柙插上了双翅。十二年来,由于他们继承并加强了前辈人的精品意识,他们精力充沛、勇于探索,经常尝试新手法,不断更新理念;也由于网络灯谜赛事持续开展的需要,他们连年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猜之清新爽健、品之余味无穷的优质典故谜。综观这些数量惊人而且后出转精、青出于蓝的典故谜作,我们不能不慨叹中华谜艺的发展趋势迅猛无前。与此同时,一些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中青年谜家群已经形成,他们以制、猜为主,评、研兼长,典故谜的创制也从“新人新作”递升到“斫轮老手”的级别。他们之中,既有由传统谜人起家,自然“转型”到网络,游鸢两界如鱼得水,从而成为披坚执锐谜坛正印先锋官的“老鹰”郭少敏,又有始于网络学谜,而终成四海谜网一代总舵主的“天涯”陈继耿;既有靠一刀一枪在网上真实拼搏,才博得响亮名头威震八方的“飘零叶”叶曙光,又有并非仅具儒雅君子“恂恂如也”之质,更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爆肚师叔“杏花雨”李创龙;以及传说中的“星汉”、“谈笑周郎”、“管锥客”等一班或“气宗”或“剑宗”的运典高手。此外,还有如“不说不说”庄云、“冬妮娅”黄冬妮、“紫苜蓿”梁倩等等慧心妙手、善猜惯制,花容月貌、文武双全,令天下无数须眉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众巾帼;她们的典故谜创作,穷源竟委、踏实熨帖,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因而成绩骄人,屡有佳制高踞榜头。至于游走于传统与网络两界之间的一些功成名就的雅人耆儒如文木先生等,亦时有典故谜杰构问世,每见“打通而拈出新意”,标志着他们厚积薄发,宝刀不老。此外,专意于典故谜且成绩显著者,尚有自幼卧病行动不便,而犹矢志于斯的青年谜家“卧虎山人”任焕长,从字谜高手转而致力于典故谜,又善作月旦评的“求是书生”师卫华等,均为此道的“一树繁花照眼明”而春耘秋播、辛勤护持,精神感人、厥功至伟。

    通过近年各种网络赛事和地方现场谜会中佳谜产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典故谜的送评条数与获佳比例一直在直线增长。这个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一、和谐社会、文明社会、书香社会正在形成;二、谜人文化水准正在不断提升,推广国学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希望;三、中华谜艺的发展风驰电掣、一日千里,前途未可限量;四、典故谜的艺术魅力逐步凸显,终将大放异彩。

    鉴乎目下典故谜创作的大环境与新形势,有必要对新世纪以来典故谜的创作状况做一番认真梳理、辨析和考量,以期总结经验、厘清概念、发现问题、商讨对策,更好地沿着提高、发展之路走下去。为此,笔者不揣愚昧,谨将一得之见献芹献曝,聊博同道诸君一粲。

    一、事典谜、语典谜的界定

    众所周知,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系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语典”,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里的“引用”,当然不是简单地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语句。

    “事典”相对来说比较明确,诗文等作品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只要它包含了一个古代故事或故事某一方面的意义,不管它以何种形式结构出现,也不管它的结构固定与否,它就具备了典故的资格。“语典”虽然也是由几种不同途径、不同形式而形成的,但其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定要有“来历出处”。

    因此可知,凡在谜面上引用以上两类典故,并将其典故意义贯彻到谜底中者,都无妨叫做“典故谜”。但对于典故谜的具体创作而言,再区分一下哪种属于“事典谜”,哪种属于“语典谜”,实际上也很有必要。兹举例简述如下:

    例1-1.盲人摸象(四字常用语)不识大体【多人】

    例1-2.佩韦自缓(中药二)防己、急性子【佚名】

    前者是用妇孺皆知的有故事情节的成语挂面,后者“佩韦”原本就是西门豹应对自己性急的典故,因此谜底便可归纳或演绎其意义。这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事典谜”。

    例1-3.“人生七十古来稀”(四字口语)老的少的【前人】

    例1-4.“要将宇宙看稊米”(哲学名词)微观世界【文木】

    这两例为标准的“语典谜”。前者借老杜名句,后者引伟人诗词。并非仅有引用便成典故,而是“七十曰古稀”乃系诗文甚至人们日常交谈中的常用语典,且杜句本是“古稀”的典源所在。而出于《庄子·秋水》以物事作大小反差的对比,则使“稊米”成为人们历代沿用的语典(如章炳麟《五无论》:“夫于恒沙世界之中而有地球,无过太仓之有稊米。”)再者,此面句既寓有语典中的“某一方面意义”,复又动态栩栩。

    那么,还有无融合事典、语典成谜的情形呢?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有的。不信请看:

    例1-5.“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六字党史名词)左倾机会主义【朱旭铭】

    据《清史稿·曾胡李左传》载: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

    左氏苦无进士功名,直至四十余岁,依然白身,不禁失望地对亲友说了谜面上的那句话。话里的“夐求”,是极力营求之意;“梦卜”,《汉典》释曰:古代有殷高宗以梦见傅说与周文王占卜得吕尚的传说,后因用“梦卜”比喻帝王求得良相。历来的史籍、诗文都做为语典而沿用。谜底读如“左/倾机/会主/义”。“左”,宗棠之姓也;“倾机”,趋向或向往机缘;“会主”,会见主上;“义”,意思。这便是事典中夹有语典成谜的一例。然而,这种情况也非绝无仅有。请再看一例:

    例1-6.“不负君恩是楚腰”(三国人 二)虞忠、伊籍【杏花雨】

    面见清·何溥《虞美人》诗:“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恨汉,不负君恩是楚腰。”诗题“虞美人”谓虞姬,谜面“君”谓项羽(名“籍”,字“羽”),底因可释为“虞姬忠于他(你、那同)项籍”。但面句系以“楚腰”喻指虞姬,而“楚腰”则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故而此谜亦属事典、语典交相辉映成谜的一例。

    拙见以为,对于运用典故成谜,“事典谜”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语典谜却须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其实,诗词文献、经史典籍中的现成句子,只要属于涉典(人说的话与做的事),因为是“引”(即“借”)来作谜者,就应该一视同仁,做为“典故”看待。反之,若诗词文曲、经史典籍中的句子仅属于摹景写状者,无人的语言、动作、事态在内,即便现成拿来,也不当叫做“运典”。

    二、典故谜创作中已经厘清的几个问题

    经过几代谜人的努力,典故谜创作中出现的许多概念性问题,都已被一一厘清。诸如“错典”(用错典故。这在前辈谜家作品中较为罕见)、“造典”(自作不典。编造典故,加诬古人)、“当头典”(又叫对头典。面底同用一典)等,百川先生在《谜病例话》里专设“用典错误”、“当头用典”两节,对此论述甚详,功莫大焉。至于“骗典”(别解在面的一种),“谜坛一杰”林仲杰先生对此甚具见解,今再举例做些补充说明:

    例2-1. 辨日两儿见解异(广东地名)电白【不说】

    例2-2.“腹内雄兵分正奇”(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杏花雨】

    谜面一自拟,一成句。前者“两儿辩日”,典出《列子·汤问》;后者见《三国演义》38回文间诗:“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乃赞叹孔明之满腹韬略。自撰面是拿捏典故,煞有介事;成句面是借用典故,招摇过市。所谓路数不一,殊途同归,其目的都只有一个:负运典之名,行离合之实。面虽貌似说典,底却完全舍弃典故意义,不惜瞒天过海、暗度陈仓。打个蹩脚的譬喻说,它们已然是身家亿万的富豪,就不必再冒籍公务员到政府去领那份悠闲皇粮啦!

    此外,还有运用借典赋字、借典分扣、借典象形、借典借代等法门成谜者,因为它们全都在谜面上设置了别解(或整体,或局部),实在背离“典故”的要义,故无法纳入“典故谜”的范畴。

    再说说典故谜谜底中涉及的“双字人名单用”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由金陵张亚谟、周问萍二前辈及宁波张礼鹤先生先后提出过,并进行了一些惜乎未能深入的探讨。后来湖州吴融杭君特地写成《人名入谜的取用略全问题的拾议》一文,有兴趣者不妨参看。

    拙见以为,“双字人名单用”的情形,若发生在面底仅仅会意对扣的情况下是极易解决的,那就是一定要从严,绝不允许单用“羲”字甚或“之”字来扣合面上的那个“王右军”(若“羲献”之合称齐出,另当别论)。但对于谜面有出处的运典谜,则须认真辨析、区别对待。兹举去冬发表在《中华谜艺》上的一谜作譬:

    例2-3.“回看血泪相和流”(体育赛事评论语)痛失一环【方炳良】

    面出《长恨歌》,述马嵬兵变,明皇回看杨妃之死而悲痛欲绝。底以一个“环”字借作杨玉环名,这是应该发给通行证的——缘于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燕瘦环肥”的成语,再加上其先决条件——谜面信而有征,早已传递出典故背景之讯息,使得这个“环”字不容作第二人想。反之,若用一个“真”字指代“太真”杨玉环(其曾被赐封为“太真妃”;一说其原名“芙蓉”,字“太真”或道号“太真”)而别解布底,则又大谬特谬,因为至少东晋还有个大男人的姓字就叫做“温太真”。再如,历代史籍记载以及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有“管晏”、“曹刘”、“李杜”、“班马”(班固与司马迁)、“苏黄米蔡”、“王杨卢骆”,以及“松乔”(赤松子与王子乔)、“燕许”(燕国公张说与许国公苏颋),“马迁葛亮”(司马迁与诸葛亮)、“原尝春陵”(平原、孟尝、春申、信陵战国四君)、“封胡羯末”(东晋谢家四位优秀子弟,以其小字名之)、“原应叹息”(贾府元、迎、探、惜四“春”,以谐音名之)、“明年吉庆”(清光绪二十九年乡试,朝廷派遣云贵四位正副主考官,依其名截字而名之,借以取媚次年慈禧寿诞。见胡思敬《国闻备乘》)······或名姓,或字号,或官爵,或封谥,均作割裂,甚至是谐音而成的合称。将这些符号代码般的东西施之入谜并非不可,问题在于:一是要有书可稽,铁证如山,切勿自我作古,变成当代的乌有先生;二是一定要结合典故的运用,在谜面上给予足够的信息量,别使谜条悬诸壁上,尘封三年而无人揭底。

    关于典故谜创作所采用的典故生僻和熟知的问题,林仲杰先生曾在他五年前出版的专著《典谜谭薮》中言及:“作谜固不宜用僻典,但所谓僻典,本无一定界限,······僻与不僻,系于读与不读,用与不用而已。”这就彻底理清了其纠结之所在。笔者于上文也已约略提到,处于今日科技电讯极为发达之社会,“但凡古今中外事事物物,不管李四王五、生张熟魏,一键轻敲,转瞬即知”。网络精英们猜、制典故谜,只要勤于搜索,早已无所谓僻与不僻。此外,出典生僻之谜,若锓板梓行,借文字传播,也可于谜下加注说明,作一弥补。但是,在谜友们参加的实地谜会上,甚或是面向圈外一般公众开猜的现场上,其谜题却须尽量运用熟知和喜闻乐见的常用典故来制作,这是不存异议、毫无悬念的。

    三、新世纪以来典故谜艺术进步的考量

    十余年来,经过网上网下典故谜粉丝(插科打诨一下:不妨称做“淀粉”,或干脆把典故谜叫做“碘酒”,酒嘛,还是陈年的好,呵呵)们的一致奋斗,在孜孜矻矻的大量创作实践中,探索出许多使典故谜艺术臻善臻美的新技法和一些成功的经验。现不吝辞费分述如下:

    (一)典故谜“人事俱全”与“及事不及人”之对比

    例3-1.“貂裘换酒也堪豪”(市招)无痛穿耳【拙作】

    例3-2.“俗子胸襟谁识我”(离合字三)秋心愁、何人可、悟吾心【名非名】

    谜面皆为秋瑾诗词,前者出其诗《对酒》,后者出其词《满江红·小住京华》,均表达了巾帼烈士不一般的情怀。前例底中仅着事未着人,谜意虽以豪爽差胜,惜乎句子缺主语,事件也乏活生生的人物在内,几近无头公案。而后例则开门见山便让秋瑾现身,乃使人有专主、事有专属,妥帖密栗,意境顿出。

    例3-3.“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五唐)同是长干人【陈声道】

    例 3-4.“譬如寄物瓯中,出则离矣”(涉外户籍用语)北海道生人【文木】

    两面均出《后汉书·孔融传》,前者较为人熟知,其谜底也是做滥了的。后者乃孔融持“父母与子无恩论”所做的比喻:孩子如同寄身于盆儿罐儿里的东西一样,生出来就离开那盆儿罐儿啦,这与父母有啥关系?因以扣底“北海/道生人”。“北海”指孔融(其曾官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道生人”,在说生育小人的事。底中一有人物介入,立刻生动活泼,而前谜就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了。

    林仲杰先生有谓:“典谜之内涵,总离不开人和事;史籍著述,一言蔽之,亦人与事也。······底句能具备人物之名字及其事迹者,最具神韵与气魄。”诚哉斯言!

    然而,这个问题也还须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在恒河沙数般的典故谜作中,毕竟还存在着不少既属于运典,但又未体现出人物的佳制。譬如天涯的“凭君莫言封侯事”射七字冯巩相声台词“一个牛群倒下去”(联合谜面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扣底),不说的“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射五字境外提款遭遇“提不出马克”,郑长彦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射征婚用语“要求长相好”,以及许友金的旧作“苟富贵,无相忘”射电影名“哥儿们发财记”,武骝的旧作“谗言三及慈母惊”射电台栏目“听众来信”等均是。因而要求在典故谜面上提炼出人物,然后反映到底文中,令全谜传神阿堵、光彩照人,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讲是可遇而不可求,但也尚待钟情于此道的谜友们创作时多加留意,努力而为之。

    说到努力,笔者突发奇想,不妨就拿例3-1谜做个尝试性的努力,请看:

    例3-5.“貂裘换酒也堪豪”(市招二)秋令饮品、无痛穿耳

    谜底既用“秋”字点明诗文作者秋瑾其人,用“饮品”(饮而品之,非茶即酒)踏实诗题《对酒》,还仗一“令”字力挺面上那个“堪”字,凸显出那个“豪”字,再结合原底“无痛穿”及“耳”字的戛然语助,遂使人物与事件尽皆入彀,庶几可称笔到意到、可圈可点。

当然,要想于一谜之中“人事俱全”,除了延伸底材(连缀也是底材延伸的一种)来改造旧作这一无法之法以外,主要还得靠起始的相题谋篇,未雨绸缪,就像陆机《文赋》所说的那样:“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二)典故人物入谜数量上的盘点

    例4-1.“女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立,而属意殊厚”(医务新词)情感陪护【郑百川】

    例4-2.“公今养疴傲士,故其宜也”(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师卫华】

    前者面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所用即“人面桃花”的典故,底中安排了一个“护”字落实博陵举子崔护。后者面出《后汉书·高彪传》,言无锡才子高彪为诸生时去拜访大经学家马融,正值马融卧病,因未得见,便给他留言说:“公今养病傲慢士人,固然应该这样吧!”(据章惠康等《后汉书今注今译》译文)马融在看到这封信后,感到非常惭愧,立刻扶病把高彪请回来相见。谜底“马”字,直指马融其人;而“风”有“讽”(嘲讽、讽刺)义,“牛”有“固执、骄傲”义,“不相及”犹言不相关联、不愿接近。这两则都是采撷一个典故人物入谜的例子。

    例4-3.“弟兄两个,都使浑铁点钢叉,有一身惊人的武艺”(外语词典名词)英汉双解【天涯】

    例4-4.“阮公青白眼”(宠物血统用语)小喜尼康【文木】

    前谜面出《水浒传》,系介绍两头蛇、双尾蝎弟兄二人英雄汉子本事了得,底“双解”即谓解珍解宝。后谜面出宋·方回《诗思·其七》,所用典故即“青白眼”事,底“喜”、“康”分别指讨厌相见的嵇喜与喜欢相见的嵇康,而“小”(小瞧、轻视)字和“尼”(同“昵”,亲近、喜爱)字正表明了阮籍对待二嵇弟兄的态度。这二则都是有两个典故人物渗入谜底的例子。新世纪以前,典故谜最常见的,大都是搬弄一个人物进去,如百川先生之“申请退伍”者,已属吉光片羽。然而,现今底融二人物入谜者,沉沉夥矣!

    或有挑剔者说,例4-3实际上“双解”等于一“解”,以此类推,那么谜面上提到“公安三袁”就是三个,提到清初山水画家“四王“就是四个······提到“瀛洲十八学士”就是十八个,提到“云台二十八将”就是二十八个??这可就说由我说,咋理解在您啦!

    例4-5.“望驱一旅之师,以救倒悬之急”(五字纺织品经营策略)备用布战术【沈玉泉】

    面出《三国演义》“辕门射戟”一节,为刘备致书吕布,希望吕布出兵与袁术军队交战之语,谜底明白如话,甚是易解。

    例4-6.“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古代美术家二)何良俊、刘器之【拙作】

    面出杜甫七古《洗兵马》。“萧丞相”,萧何;“张子房”,张良。“何”、“良”这“汉初三杰”中的二“俊”杰俱被刘邦所“器”重,此即谜底之解。

    这两例都是一底纳入三个人物,抑且毫不投机取巧的典故谜。由于人物数量的增加,使得典故的情节逐渐清晰完整,典故谜的含意更显丰富多彩。也正由于制作不易,故能稳妥成谜者甚少。但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我们仍然期盼能够再出现几例,甚至更上层楼,满怀喜悦地听到那一底四人物的坠地呱呱声······

    (三)典故谜谜底介入姓名、字号、代称之比较

    例5-1.“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视目带量)《关中往事》4集【伍耿怀】

    面出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谜底“中”字意犹“醉心”,忒见神气;曲题既言“不服老”,所忆者自是“往事”;“4集”,系照应面上的四件生平满意之事。佳构!

    例5-2.“及燕、梁它国皆然”(五字常用语,卷帘)尽地主之谊【不说】

    贾谊《治安策》:贾谊主张汉文帝令诸侯国分地给子孙,分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底读为“谊之主地尽”,“主”,主张也。卷帘后能如夜光走盘、水流花开,自然而顺畅,殊为难得。

    例5-3.“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离合音字二)依莺莺、滋味醉【苜蓿】

    面出王《西厢》四本一折,即六才《酬简》一折。底风光旖旎,绘声绘色。意会即明,恕不饶舌。

    例5-4.“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五字量子物理用语)夸克强作用【老鹰】

    面出章太炎挽黄兴联。黄兴,原名轸,字克强,湖南长沙善化人。他是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曾与孙中山合称“孙黄”。1916年10月31日于上海去世,次年4月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底原由“夸克”和“强作用”两部分组成,今改读“夸/克强/作用”,“克强”借指黄兴黄克强。

    例5-5.“幸得王爷到来降旨,不然这里很吃大亏”(五字物理特性描述语) 遇水溶解难【心阳】

    面见《红楼梦》第105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赵堂官欲施威荼毒,连西平王在场也无法回护,此时恰逢北静王奉旨来到,“西平王便说:‘我正与老赵生气。幸得王爷到来降旨,不然这里很吃大亏。’”底切隔成“遇/水溶/解难”,其中“难”字异读。北静王,即北静郡王,名“水溶”(程甲本、程乙本及原人文通行本均作“世荣”),于东西南北四郡王中功爵最高。

    例5-6.“明日告宋,且示之爵,欲与瓜分”(三国人带字)王平子均【老鹰】

    面出《聊斋·司文郎》,言书生王平子挖窖得亡父藏金八百,愿与宋生均分。底切读为“王平子/均”应面。

    例5-7.“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机构名冠城市,共八字,卷帘格)武汉文献情报中心【飘零叶】

    李白之《白头吟》,乃述陈阿娇向刘彻献上《长门赋》事。底卷作“心中报情/献文汉武”,底虽长达八字,然字顺意达,情理两胜,把失宠皇后的一腔缠绵委曲款款传出,感人至深。

    例5-8.“学语小儿知姓名”(中药三)童便、通花、将军【杏花雨】

    面出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花卿,即花敬定,为成都尹崔光远部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封广元将军。谜底连读如“童/便、通/花、将军”,应面稳惬,无可挑剔。

    例5-9.“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七字外国商行连商业行为)佳士得公司拍卖【张哲源】

    李白《上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底文中“佳士”,既是像李太白“斗酒诗百篇”、“醉草吓蛮书”那样的龙蟠凤逸之佳士,更是后文所强调指出的“一经品题,便作佳士”之佳士,此谓之有根。“公”乃敬称韩荆州,“公司”适堪作“韩公操办”之释。至若“拍卖”一词,亦不妨视如古今同形词;“拍”字可从今义“吹吹拍拍”见之,“卖”字则由古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处体会之。读此谜犹如听《金缕》之快意,予当与作者各浮三大白乃已!

    例5-10.“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汉字书写用语)二竖一横【文木】

    面出《左传·成公十年》,用“二竖为虐”,亦即“病入膏肓”典故。“二竖”,本为“二竖子”(两个小子)省称,后衍为疾病之代称。底“一横”意犹:一下子蛮横(肆无忌惮)了。此作以底说面,斩钉截铁,一个“横”字做谜眼,真神贯表里!

    可以看到,上列各谜,例5-1为人物单姓“关”字入底,例5-2为人物单名“谊”字入底,例5-3为人物双名“莺莺”(崔莺莺字“双文”)入底,例5-4为人物双字“克强”入底,例5-5为人物二字全名“水溶”入底,例5-6为人物三字全名“王平子”入底,例5-7为帝王谥号“汉武”入底,例5-8为单姓连官职入底,例5-9为誉称“佳士”与敬称“公”入底,例5-10为拟人代称“二竖”入底。此外,还有运用典故中人物名号、别号及室名、职官、封爵等代称入底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若欲探其究竟、穷其底里,可从商务《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甚或上古《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及浙古《中国近代人物名号大词典》等专业书中去按图索骥。

    例5-11.“将军此去,足使老贼惊骇”(七字古代认罚用语)甘领一百杀威棒【老鹰】

    《三国演义》68回乃叙“甘宁百骑劫魏营”故事,此面即为书中孙权夸赞甘宁之语。底之“甘”指甘宁,“领一百”指率领百骑将士,“杀威”意谓“杀威风”,“棒”由名词转形容词“强、好、高”义。此谜是前年深圳“新客家风采国际谜会”评出来的“十佳”之一,但亦非无可商榷处。譬如说,“领一百”后,最好能缀一量词。又如去冬仲杰林老来深聚会,曾当面与笔者说道:反正属于“造底”,能否改底为“宁领一百杀威棒”呢?言者未必无意,听者益加有心,是以与林老产生了一个共识:姓为人所统,名为人所独;姓与名两相比较,名的专指性更强。典故人物的姓名介入底文,应以名为上乘。当然,有本领能使人物的全名入谜,那便是无上上品啦!

    至于入谜人物名与字、字与号之间孰优孰胜,如何判断?由于古人起名的真实意图难以妄测,加之有人以字行,有人以号行,故不宜刻舟求剑,一锤定音。但一般来说,除了名、字、号均胜于姓氏外,室名、别称、谥号、官爵、地望等情况,则当视其具体而微,择其为人晓知,切实能够代表此人者而定。此间的“运用之妙”,还是“存乎一心”吧!

    (四)典故谜人物在谜底位置中的设计

    例6-1.“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三国人三)韩当、王则、乐就【陈清泉】

    面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言韩信因由齐王、楚王被贬为淮阴侯,自觉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同等了,故日夜怨恨,闷闷不乐。底借此意分隔读如“韩/当王/则乐就”。

    例6-2.“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4字宗教常用语)感谢安拉【不说】

    面出《晋书·谢玄传》,为郗超感叹谢安举荐其侄谢玄为将抵御前秦之语。因了郗超一向与谢玄合不来,故其“感”越发感人。底改读“感/谢安/拉”。

    例6-3.“始知辜负马嵬人”(古董冠年代)明清白玉环【冬妮娅】

    唐末“秦妇吟秀才”韦庄《立春日作》中有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马嵬人”指杨玉环。底读作“明/清白/玉环”。

    例6-4.“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中央委员连人事用语)许其亮工作调动【不说】

    面出雍正元年(1723)五月谕旨:“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办理。”年羹尧,字“亮工”;“许”字转为准许之意;“调动”,照应前面的“调遣”、“动用”。据此,底宜切作“许其/亮工/作调动”。

    笔者曾在《“别解”与灯谜》文中探讨过别解制谜的方法,胡诌出“‘别解’在谜底位置的设计”一节。今再套来考察一下典故谜谜底的人物设置。通过上述各谜谜底用单斜线切隔后的结果看到,例6-1人物姓氏“韩”字居于底文之首部,例6-2人物全称“谢安”居于底文正中位置,例6-3人物小名“玉环”居于底文末尾。例6-4人物之字号“亮工”居于两词连缀底文之中部。这四则谜由于人名,也即句子中的主语均安放位置得当,遂致文从字顺,流畅贯通,非但扣合谜面十分妥帖,并且完满地演绎、准确地表达了所用典故的意义。     

    再看下面两则:

    例6-5.“从今别却江南日”(词作者冠歌名)《一路向北》方文山【佚名】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号文山,谜面即出自其《金陵驿》。这首诗是他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作,故谜底以“一路向北方”来说明他的路径;而词作者姓名拆开后馀下之“文山”,就正好与文天祥之号相符。

    例6-6.“大郎温婉如处子,福相也”(医疗名词)光子美容【佚名】

    面出《聊斋·嫦娥》篇,系嫦娥母亲夸赞太原书生宗子美(大郎)容貌姣好之语。底切隔读作“光/子美/容”,“子美”指宗子美,“光”义光鲜美好,“容”则容颜、容貌。

    若对照前面那些运典谜作,例6-5“一路向北方/文山”的倒装句式,毕竟有欠自然;例6-6将“美好的容颜”这形名词组拆开,中间夹入人名,既不合语法,读起来也使人觉得别扭。很显然,这都是典故人物于谜底位置设计上的一个失误。对于前例,我想说的是:因受对仗、音律所约束,诗词中常见倒装句,如老杜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即以倒装为能事,而灯谜则不然。灯谜谜面再长,浓缩到谜底也只寥寥数字,颇难折冲回旋,乃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尤以流畅为第一要旨。对于后例,我要忠告一句的是:为了迎合在谜底中切隔出人名的创作风气,却忽视了底文的分朱布白以至基本语法,这太不值啊!

    (五)从避免“撞车”的角度审视典故谜材料的选择

    例7-1. 涸辙之鲋何所求 (供水名词二)枯水期、给水卫生【佚名】

    例7-2.“辙涸羁臣乞海波”(供水名词二)枯水期、给水卫生【拙作】

    上二谜谜底皆读作“枯水/期、给水/卫生”。“期”者,期望;“卫生”者,保卫生命也。谜面所用之典故见《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矣!’”这是典故的源头所在。可能是出于不屑用成句作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无法从这段“涸辙枯鲋”故事原文中截节出合适的成句来,故前例作者采取了自拟面句扣底。而笔者在闲读《人境庐诗草笺注》时,无意遇见了这一出自黄遵宪《述闻·之四》中的诗句,也恰好与这个底文相吻合,且喜一“乞”字以少少胜多多,完全可以取代“何所求”。

    例7-3.“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外音乐大师二)李斯特、巴赫【李文升】

    例7-4.“如何壮士怀,但慕仓中鼠”(外音乐家二)李斯特、巴赫【叶国泉】

    上二谜谜底皆读作“李斯/特、巴/赫”,“李斯”,秦相,赫赫有名;“特巴”,特别巴望;“赫”,显赫。前例面出《史记·李斯列传》,后例面出明·顾炎武《有叹》诗。因这两个谜面都与李斯事有内在上的联系,只好将上下衔接的两段原文全引如下: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由顾炎武诗句中的“壮士怀”、“仓中鼠”窥知,其所用同为李斯典事;之所以也能够扣合谜底,那是因为“李斯的人生是从一只老鼠开始的”(引署名网络论文《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李斯的仓鼠定律》语)。恕在下不做详尽解说了。

    因了中国历史的积淀太厚,一个完整的典故,既有其最原始的典故源头,又有历代人对它广泛使用而形成的众多表现形式,这就是“一典多称”。譬如,一个源于《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在使用过程中又衍生出“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发硎新试”、“肯綮”、“中肯”等好多个典故名称。还有,多数“事典”,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复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都为从不同角度上运典作谜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也为典故谜材不同出处的选择上预留了很大空间。认真审视典故含义,细致考镜源流,分清正本旁枝,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作环节。此外,这对于一有新底材大家蜂拥而上,发生多车连环相撞局面的避免,无疑也大有好处。就上举两组谜例而言,前一组例7-1若能由典源处宕开一笔,从诗书中广搜记忆,寻找后世衍生之诗词句,经仔细辨明而无歧义者,必能配出自然浑成之谜面。后一组例7-3本属佳制,然于常见习读之第一史书句,英雄所见略同,“撞车”必不可免;倘能如例7-4之延伸阅读,觅出那具有代表意义的“仓中鼠”来,既简练扼要,省却许多无辜笔墨,又无形减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谜人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谜,亦与所用典故材料的鉴别取舍有关:

    例7-5. 沿途观看的人都称赞道:“贤哉二大夫!”(六字传媒用语)广受受众好评【佚名】

    谜面典出《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之“二疏”部分。事叙疏广、疏受叔侄,广官太傅,受官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设祖道,供张(帐)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辆),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资治通鉴》卷二十五亦载此面句,韩愈《送杨少尹序》又曾引其事。谜底乃将首二字“广受”解作疏广、疏受之名,“受众”则由传播业专用名词解为“受到众人······”之意。

    按底意之构思,以及“广受”与“受众好评”之缀合,此谜原是一则佳作。因为笔者也曾草拟过“广受好评”之底,只是感到一“受”字如作疏受名,则其下尚缺一类似“受到”的意动词,始终引以为憾。而当读到此谜面句,即欲为之拍案叫绝时,忽一种困惑涌上心头:为何不直接引用《通鉴》原句“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作面,而强要自撰,弄得半文半白、半古半今,不伦不类、不尴不尬的呢?若说为普通猜谜者着想,何妨干脆把面句引号里的内容全译为浅显白话文得啦——其实这还是个馊主意,因为即使做到这一步,大脑中平时没储存“二疏”这典故者,仍然是彷徨复彷徨,望谜而兴叹!

    仲杰先生一生研习《幼学琼林》,至老不辍;他的许多经典的典故谜作,大多由此书中取材。为了穷源竟委,彻底弄懂,既不至诖误,又选定****,他是一有创作思路,即先行披阅《幼学》正文,再细看文中的夹注,然后根据夹注的提示,搜检正史,查证源头,旁涉稗官逸史,延及诸子百家。这无疑是一座不但自己受益无穷,而且可以代代“金针度人”的学习方法。以此治学方法猜谜,何谜不下?以此治学精神治谜,何谜不克?

    受此启发,我又不禁想到:而今为作谜而在网络上百度典故资料,也须小心谨慎,尽量搜集完整;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验证于正版、善本纸质书籍,俾使放心运用。这是因为,现今网络上的东东过于鱼龙混杂,经常鲁鱼亥豕,错舛百出,甚至指鹿为马,将有作无。

    (六)典故谜情节入扣的比例

    例8-1.“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世界近代史名词)御前会议【拙作】

    例8-2.“既生瑜,何生亮”(电视栏目)周末日语【侯康林】

    例8-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四字常用语)服务周到【胡安义】

    前例用《世说·言语》中幼年钟会对答魏文帝之典,照面“会”字解作“能、会”则无法体现出事主钟会,解作“钟会”扣义就显得不够完善。中例也颇与之相似:谜底仅点出事主周瑜在啥情状下说的,但具体话语内容,也即面句的主要意思还有所欠缺。而取自正史、创作于新世纪的后例,一旦将底解作“要服从,务必是周亚夫(的命令)来到”,便能使底面交融一体,显示出相对比较完整的典故意义。又如:

    例8-4.“桃花潭水深千尺”(成语)无与伦比【前人】

    例8-5.“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六字市招)女子美甲中心【老鹰】

    上例以面诗之下句击出底意,虽说旗鼓相当、收支两清,然言不及汪伦之“情”,都只在虚处比划过招,总觉得不无小憾。后例读作“女子美/甲中心”,非但描写李甲那“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十七字毫不踏空,全力贯注于“中心”之“中”,而且实实在在、亲亲切切,悉数将面句典故的含义披露出来。再如:

    例8-6.“瓮边吏部应欢喜”(粤东历史文化名人)卓兴【佚名】

    例8-7.“瓮边吏部应欢喜”(粤东历史文化名人二)卓兴、许其高【拙作】

    谜面皆取自黄山谷诗《送酒与毕大夫》,句典乃言晋代吏部郎毕卓好酒自盗,醉卧瓮边。前者仅以“瓮边吏部”着“卓”字,“欢喜”着“兴”字;后者非惟如此,还借所缀之同目底词,用“许”字切出“应”字,用“高”字切出故事中的醉酒之态,这就把典故的全部意义和盘托出了。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倘将例8-1、例8-2、例8-4也采取谜底延伸、扩大内涵之法,则典故谜扣义残缺(虽然残缺的程度有所不同)的遗憾或可得到弥补,典故谜情节入扣的比例必会加大。孟子云:“充实之为美。”信哉!

    所谓典故的情节,一般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的交代,事情变化和经过的叙述,若能有头有尾、源源本本地道来,自然会娓娓动听、发人深思。但是,因为典故谜谜底大多简短扼要,并且采取的是拢意扣合法,很难做到五燕六雀、面面俱到,故而只要能三言两语拿捏、提炼出面上故事大意,传达出典故的神髓也就可以了。至于一鳞半爪或神龙见首不见尾,固所不宜,而一毛一发、纤毫毕现,则是寄希望于后人尽力来实现的事情。谓予不信,若把百川先生那则名作“包胥哭秦庭”之底“申请退伍”加工成“申请退伍伍”,把例8-1谜的底文“御前会议”变成“御前会会议”,现阶段恐怕也只能标署上N年前南京老先生们所发明的“投影格”——末字投影和倒数第二字投影啦!

    (七)典故谜的创作走向:铺陈绵密与演绎平畅

    例9-1.“恶州吁而厚与焉”(七字俗语)一块石头落了地【师卫华】

    面出《左传·隐公四年》,也即“大义灭亲”的典故。底别解意谓:石厚跟着州吁一起把头颅落到了地上(指被杀了头)。

    例9-2.“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中医术语三)平息、绝骨、气高【任焕长】

    面出《三国演义》23回赞吉平诗。吉平下毒,为曹操所害,坚贞不屈,故底亦称颂曰:“平/息、绝/骨、气/高”。

    例9-3.“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传媒人冠称谓,卷帘)主持人小时【不说】 

    面出《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小时”,指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黄时。底依格卷作“时/小人/持主”,意为:当时是小人(称曹操)把持了主上。

    例9-4.“公子亲到孙富船中,回复依允”(七字小食品选购原则)话李要卖相好的【冬妮娅】

    面见《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底原意是:出售话李,一定要“卖相”很好的才行,今据面切隔为“话/李/要卖/相好的”。“李”,指公子李甲;“相好的”,谓恋人。

    例9-5、酷吏入瓮遭天谴,当由俊臣结此案(六字报刊收发判断语)周报应该来了【飘零叶】

    此为敷演“请君入瓮”典故成面。底读“周/报应/该/来/了”。“周”指周兴,“来”指来俊臣。“报应”一词绾合“遭天谴”,“了”字转“了结”义,照应“结此案”。

    例9-6.“泯然众人矣”(六字给战斗机下达命令用语)方向日本领空【老鹰】

    面见中学课文所载王安石散文《伤仲永》,句意是:方仲永以前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了普通的人。底改读“方/向日/本领/空”。

    例9-7.“将我灵柩,殡葬此间南门外蓼儿洼高原深处”(六字对家庭成员评价语)老公明白事理【梦中人】

    面为《水浒传》120回宋江魂聚蓼儿洼时语。底作切隔,读如“老/公明/白事/理”,意犹:将要死去的宋公明在料理白事(红白喜事之“白事”)。

    例9-8.“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八字岁月感叹语)没想到老成这样了【苜蓿】

    面出韩愈《祭十二郎文》,十二郎名“老成”,先于其叔韩愈而死。底改读“没想到/老成/这样/了”,意作:没有想到韩老成竟是这样完结(指死去)的。

    从鉴赏美学的角度上看,上列例9-1至例9-8谜,大都明显呈现出一种“铺陈绵密,流活欲转”的创作特色与“包孕密致,演绎平畅”的作品风格。即如前面所举的例4-5“备用布战术”、例5-1“《关中往事》4集”、例5-5“遇水溶解难”、例5-7“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例5-11“甘领一百杀威棒”、例6-4“许其亮工作调动”等谜,亦尽皆如此。典故谜谜底之所以要尽力铺陈绵密、包孕密致,“不是对谜面字面意思的简单复述,而是演绎谜面文句所隐喻的更深一层的内在含义,甚至探幽发微,深刻揭示其上下文乃至整个典实的精髓”(引郭少敏《刍议成句灯谜的底材延伸艺术》),所以就必须做到流活欲转、演绎平畅,形成无障碍通道,始能为人所接受,所欣赏。

    至于典故谜谜面的命意和措置,也毫无例外地存在着一个浓缩与铺陈之分:

    例9-9.“犹怀老牛舐犊之爱”(隋代人二)杨素、来护儿【左右袒】

    面出《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是说在《三国演义》和当代新编历史剧中以及咱们中华谜史里鼎鼎有名的“大儿杨德祖”被杀后,他老爸杨彪对凶手曹大丞相的第一反应。杨彪用“老牛舐犊”作譬喻,分明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慈爱、呵护之情。谜底扣以“杨/素、来/护儿”,意犹“杨彪一向爱护他的儿子”,其中“素来”之切隔甚见巧思。

    杨彪的这句话后来被浓缩为“老牛舐犊”、“舐犊之爱”、“舐犊情深”、“舐犊”等为大家所习见的词语,也即成为“语典”。那么,若只用“舐犊之爱”、“舐犊情深”甚或“舐犊”作谜面,思索之中,推及词语出典,是否也能言简意赅地扣合此底呢?我想,这答案大体上是肯定的。

    例10. 禁中颇牧(外首都)内罗毕

    例11.“禁中得颇牧”(外首都)内罗毕

    这两则都是拙作。“颇牧”,谓廉颇、李牧。颇、牧皆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之良将。唐宣宗时,党项扰河西,翰林学士毕諴上破羌条陈甚悉,帝大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于是拜諴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諴于任内多所建树。事见《新唐书·毕諴传》。谜底别解“内”为“宫禁、大内”,“罗”为“搜集、招致”,“毕”为“毕諴”。前者谜面为成语,后者面出宋·沈继祖《送洪内翰知太平府》诗。两面相较,除了一成语、一诗句的题材形式不同外,后者还比前者多出一个意动词“得”。而这一“得”字,正映合或说展现了谜底中的那个“罗”字。

    例12.“现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教育用语)高考冲刺

    例13.“太尉道:‘你来节堂有何事务?现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教育用语)高考冲刺

    “高考冲刺”之谜面,笔者原作是后例,而前例之面句则系兰州张志有先生属文引用时代为删节而成。张先生改动的理由是:“现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一句意思已足。当然,这是非常熟悉《水浒》具体情节,甚至能牢记书中每一文句者的说法。舍此前提,即以张兵教授所“精心编选”出的《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来说,怕已是不难觅出一句十分相似的面句来的,更何况自魏晋以来的古典小说车载斗量、汗牛充栋呢?呵呵。

    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察觉到:从阅读与欣赏的角度来观照这浓缩、简约的面句,或许如羽羊先生所述“谜面短小精练,不易空泛抛荒,而如能做到微言大义,与谜底回互其辞、曲通机隐,这要比长面谜更见功夫”,甚至可以“玩索而有得焉”。但对于灯谜这个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的“怪胎”(我们可是把它叫做“宁馨儿”的啊),首先必须通过“猜射”来体现它的价值者而言,那经过绵密铺陈的谜面,既无闲文剩义之弊,又能提供足够详尽的破底讯息,且深符“辞欲隐而显”要旨,岂非善者之善、善莫大焉乎!

    关于长面谜的问题,近时亦颇有人非议。兹再举二例运典拙作,申说如下:

    例14.“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打黑报道语)悉数落马

    面出《三国演义》,底读作“悉/数落/马”。“马”指马谡,“数落”自成“列举过失加以责备”之意。借一“悉”字的“全都”、“尽数”、“详尽”义,“悉数”收拢面上83字,使如此长面毫不空泛抛荒。

    例15.“如遇酒人则曼卿轰饮,遇诗人则摩诘沉吟,遇剑客则猿公舞跃,遇棋客则鸠摩布算,遇道士则鹤气横天,遇释子则莲花绕座,遇辩士则珠玉随风,遇静人则木讷终日,遇老人则为之婆娑,遇孩童则啼笑宛然也”(体育项目连奖励用词)十项全能奖金

    面见清·徐而庵《才子必读书序》:“盖圣叹无我与人,相与则辄如其人。如遇酒人……。”重庆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柯平所著《明清文人那些事儿》里又重新抖露出了这一段文字。底“金”字,指金圣叹;“奖”,乃称赞、夸奖也。此面字数与上例同,但扣合思路有异。如“十项”且“全”之者,必须一一列出,其字数宁能少耶?此种谜,诚为“盘餐别有江珧柱,不在寻常食谱中”者也。

    由此可见,谜面之长短措置,应权衡底材,因底制宜,“可头制帽,自然七寸三分”,短有短的好处,长有长的妙用,自不可胶柱鼓瑟,一概而论。岂不闻前辈谜家有云:“底面长短亦无定程,有底虽长而面甚短者,有面极长而底甚简短者,要皆以现成而含浑者为佳”(清·薛凤昌《邃汉斋谜话》)?又不见谜界才子阿健挥笔写道:“如果说谜面简洁明快,快似一剑封喉,长面则‘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眼花缭乱之际忽又‘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却予人无限遐想”(引《大鹏风采》新3期“点石成金”,P229)?

    上列诸谜的创作时间大都不出十年之内,且颇多造底、编目谜。细心审视这些谜作的共同特点,并探讨其形成原因,不外是:

    1.上世纪有识者发轫的“底材延伸”(也即“谜底扩充”)艺术,在典故谜创作上得到了长足进步。由于内涵的充分外延,遂使谜底从过去常见的词汇、词组逐渐拉长为复合短语,甚至是较为完整的句子;主谓宾、定状补一起上阵,语法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

    2.自无锡荣耀祥先生首次提出“底文切隔”之说(见《扬名乡风》)以来,这种实际上是用改变句读以丰富谜趣的手法,在新世纪典故谜创作中已被发扬光大。大家因喜爱而广泛使用的实况,正说明了“切隔”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3.现今所谓“网络谜”,包含网络典故谜的底材虽“造”(“造底”一词源自柯国臻先生,起始并无贬义),但其“面趋文,底趋白”的发展态势,使得谜作愈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倾向于自然流畅。

    5.新世纪的典故谜,多撷成句为面(比例远远超过上世纪),即便自撰面句,也更加讲究文采风流。

    6.谜底嵌入多个典故人名,以及连缀(旧谓“金锁格”)底词数量的增加,已成为典故谜精品创作强有力的推手。

    此外,网络典故谜的谜目编拟,纯是出于创作的需要。但要想把它们编得既合情合理又利于猜射,则须绞尽脑汁,下大功夫。这也是一门不可小视的综合学问。

【结语】

    笔者从谜迄今33载,自诩阅谜无算(说了过头话,呵呵),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典故谜作,以简练含蓄的居多。这大概是老辈人熏陶于传统诗教“温柔敦厚”,醉心于老聃描绘的意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究以简驭繁、含蓄蕴藉的结果。而新世纪以来网络典故谜的创作风气,则多追求繁缛纷披、炫转荧煌,遂至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这无疑是凸显自我、尽情发越之所致。前人质朴淳厚,科技既不发达,机心也差今人远甚。就像1921年关颖人序《隐秀社谜选初编》时所断言的,后人永远是“隐语一类,驾古人而之上”,而那“领异翻新,缒幽凿险,洵足夺(鲍)明远之席,而拔(王)荆公之帜”的评语,也当是灯谜创作,尤其是典故谜创作的鼓动力,并且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艺术,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诚然!

    综观新世纪以来典故谜的创作状况,可谓不负前些年兰州张志有先生之期许:“典故灯谜,前程远大!”宋诗亦有云:“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石延年《金乡张氏园亭》),若借以形容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淀粉”们,在满园春色中像鸟儿那般自由自在地交流共同语言,使典故谜和所有的谜类像花儿那般绚丽多彩、生香不断,岂不既贴切又生动乎!

(二零一二年“三月正当三十日”修订于沐云斋北窗下)

【参考书目文献】

于石等:《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086年4月1版2印)

方福仁:《多形式典故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1版1印)

陈国弘:《成语语源典故词典》(岳麓书社1988年2月1版1印)

刘衍文:《历代文坛掌故辞典》(上海此书出版社2006年8月1版1印)

赵应铎:《中国典故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印)

周心慧等:《中外典故大辞典》(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1版1印)

范之麟 吴庚舜:《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4月1版1印)

范之麟:《全宋词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1印)

吕薇芬:《全元曲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印)

池秀云:《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版2印)

谢苍霖:《绰号异称辞典》(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印)

柯国臻等:《开启谜宫的钥匙》(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1版1印)

陈昌年:《解典析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8月1版1印)

林仲杰:《典谜谭薮》(2006年7月“内部交流资料”本)

张志有:《典故灯谜,前程远大》(2007年10月《中华谜艺》)

郭少敏:《古今多少事,都付巧思中——从当代谜人“典故谜”创作中探讨中华灯谜的传承与发展》(2010年11月《大鹏风采》新2期)

陈继耿:《横看成岭侧成峰——浅谈成句拢意谜的创作思路》(2011年6月《中华谜艺》)

杨靖高:《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第一届“长安文虎杯”全国网络灯谜公开赛自荐佳谜评比综述》(2012年3月《文虎摘锦》春季刊)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