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离合谜中字素的异同和变化(南山樵翁)
发表日期:2016-9-7 11:11:55 阅读人数:1080添加收藏

  离合谜也叫拆字谜,离合手法属于两大成谜手法(会意、离合)之一。特点就是:取其汉字字素的形状,经过拼合组成谜底。这就像盖楼一样,材料货真价实,楼的质量就好;材料假冒伪劣,楼的质量就差。因此,我们用离合法做谜,就必须分清字素的异同,懂得字素的变化,摈弃假冒伪劣,做出高质量的谜作。
  本文专门针对字素的异同和变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字素的异同
  有些字素看上去不同,其实是一个字素的不同形式。如:柴、村、亲等字中的“木”字。有些字素看起来很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字素。最容易混淆的是“日”和“曰”。做离合谜,了解字素的来源,分清字素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
  1、土与士要区别
  土与士,因为横的长短不同而成为两个不同的字。由“士”衍生出来的字,如:志、壬、任、凭、吉、廷、喜等等,也是绝对不能和土混淆的。在制谜中,“志高”、“先声”、“喜在先”皆为“士”;“寺前”、“城头”、“尘高飞”皆为“土”。不能互换,也就是说不能把土当做士,反之亦然。
  但是如果底字是用笔划拼合而成的,两者就皆可。如:“十一”,可以拼成土,也可以拼成士。这是因为“土与士”下面的横虽然有长有短,但它们都可以看成是“一”字。其他如:“一生苦心”、“午后到西北”、“出言献计,真心不二”等也是如此,可以拼成“士”,也可以拼成“土”。需要记住的是,“周”字中间不是“吉”字,上面是土而不是士。
  谜例:周扒皮搅碎一夕梦(地名)吉林 。我否定。
  2、横的长与短
  除去“士”“壬”及其衍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字以外,其他字中横的长短,都是为了字形的美观而定的,是书写的习惯与要求。
  “横”的书写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就是:两横上下并列,上横要短些,下横要长些。例如,二、夫、天、牛、土等字。实际上这两横是平等的。三横上下并列,上横稍长,中间最短,下横最长。如:三、生、春、丰等。实际上这三横也是平等的。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最早出现的是:一、二、三。这些字是为了计数而产生的,每横只代表一个基本单位“一”。横的多少,只表示数目多少,是不分长短的。大家想一想,三字不管去掉哪一横,剩下的都应该是二。三字加上丨,成为(青字头),再加上丿,就是“生”字。所以说,“生”字的三横长短,也和“三”一样,长短只是为了美观。生字上边是不是“牛”,也可以推论一下。牛的第二横为啥长?因为它只有两横。生字中间一横短。这完全是由书法习惯造成的。如果“生”去掉最后一横,为了字形美观,第二横就应该变长。因此认为,生和牛的横,不必论长短。
  另外,两横或三横,如果受两边框框的限制,则一律成了短横。如自、目、其、具、真等字,他们中间就是二或三,不能因为它们短,而予以否定。如果刻意去追究横的长短,那么“真心”就不是三,“其中”就不是二。因为他们的“横”都短了,离合谜就无法做了。
  第三,字的横笔长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都知道,王的第一横比第二横长,是不是所有的“王”字都如此呢?不是。大家看看“全”字:全下面的“王”第一横比第二横短,那是受到上面“人”字的限制,第一横无法伸展。“廷”字中的确是“壬”,但却看不出“廷”的中横比下横长。
  还有,一个字作为单字时,笔画舒展,把他放在其他字中作为一部分,字形就要变化。有的被挤扁,有的变得横宽。如:日字,形状是上下长、左右窄的,但在“量”字里,看起来比“曰”(音yuē)还要宽。所以说,笔画长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造字很灵活,我们也要学会变通,不能胶柱鼓瑟,单单死抠字形,把问题看死了。
  3、撇的出头与不出头
  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出头:化(华、花、讹)右旁两笔之间相交叉。不出头:匕(比、北、此、死、旨、尼、老、顷)、仑(抡、伦、论、轮、沦、纶)两笔不相交叉。
  《汉典》化:左右结构会意;从亻、从七。《说文解字注》(化) 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从匕人。……今以化为变匕字矣。匕亦声。呼跨切。
  由此看来,“化”的今字就是亻和七合成。而化的古字是“匕”。既然《说文解字》中说明了“化”从“匕人”,那么,“残花”扣“匕”就无可挑剔。有人用“终老”来扣化字后半部,可以接受。谜例:不孝之子化外人(字)老。我接受。
  4、横的出头与不出头
  “彐”的中横向左向右出头与不出头。中横向右不出头的有: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等。“彐”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如:聿、建、秉、捷、唐、康、争、兼等。
  出头和不出头最好分清。如果要混用,也是形近相扣。“急”字中间不出头,“争”字中间出头。还是要区分开为好。
  谜例:情急无心垂钓钩(字)静。我存疑。
  “舟”做左偏旁时,横向右不出头,如: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不出头也是舟字。“女”做左偏旁,和舟一样,横笔也不出头。如:娟、娇、姐、妹、娘,很多。这些字也属于书法中的“让笔”。舟、女做偏旁,右边有字素,影响左边字素的舒展,就要避让。“女”在下不让笔。所以,船头=舟,婚前=女,合情合理,我赞同。
  5、日与曰要区分
  “日”和“曰”是两个不同的字,也是两个不容易区分的字素。在汉字中,带日的字多,带曰的字少,但是,在离合谜中,却有大量的人把谜底中的“曰”字当做日字拆解,应该区分开。我们只需要记住常见的带曰的字。其他不易区分的,应该按日处理。
  常见的带“曰”的字,大致有:替、曲、最、昌、曷、曹、曾、曼、沓等,以及这些字的衍生字。这些是经过《汉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核实的。
  谜例:转眼又到早上(11笔字)曼。我否定。因为“早上”是日不是曰。
  谜例:转眼又到南昌(11笔字)曼。我赞同。因为“南昌”的确是曰。
  6、覀与西、罒与四要区分
  “要”的上部覀,不是西,只是像西。简体部首“覀”,是由繁体部首“襾”演化而来。襾音yà,覆盖、包裹的意思。
  “罪”的上部罒,不是四,只是像四。罒音wǎng,做部首时叫“网字头”,是网字演化成字罒头的。像罗,罟,罦,罳,罖,罥,它们都是各种各样的网具。网字头有一个重要的引申义,就是代指法律或者执法机构(法网):如署字的本意就是执法的机关;罪字就是违犯法律的行为;罚字就是处置违法行为;羁字就是约束犯罪的人员。这些字由于和现代文明息息相关,至今仍然被广泛地加以使用。
  参考:(覀 yà   ㄧㄚˋ ◎同“襾”,用作偏旁。汉语字典 [①][xī]汉字部首。通称“要字头”。用“覀”作部首的例字有:要、栗、票等。 音韵参考。)
  用:“首要”扣西、“四夕”扣罗,都是不妥的,只是形近相扣。虽然使用者很多,但是很不准确。“转眼”扣罒,可以接受,因为是把“目”字转了,属于形扣。
  谜例:目洒清泪妾始离(字)要。我否定。
  谜例:四处为非触刑法(字)罪。我否定。
  谜例:初获罪名遭搜捕(字)罗。我赞同。
  7、“天下第一易错”之部首
  冒、冕上面不是“曰”,也不是“日”《百度汉语》冒:部首“冂”。“冒”字人人都认识,但很可能落笔即错,网上称为汉字中的“天下第一易错字”。“冒”的上部,也念mào,实际上是“冃”,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和冒同一部首的,还有冕字。
  谜例:泣别伤心泪意多(9笔字)冒。泪+意-泣-心=目+日,我否定。
  谜例:高桥一一现眼前(9笔字)冒。高桥取冂,让笔后去掉钩,我赞同。
  谜例:班前献点爱心(字)宝。我存疑。
  8、竖、撇的区分
  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周、用、月,第一笔是撇。这些字的外框要区分开来,不能混用。
  谜例:南京周边点心好(字)尚。我否定。
  谜例:花前初见燕归来(7笔字)芮。我赞同。有人说,“初见”无钩,“内”有钩,不赞同此谜,那是不知道字素的变化。我认为完全成立。
  9、有点无点
  尧、晓、烧、挠、浇、绕等字,右上角无点,不同于戈。
  市、柿、铈、闹,有点。巿、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无点。沛七画,右边不是市。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谜例:孤帆一点在东湖(字)肺。错谜,我否定。
  10、夂(折文)与攵(反文)
  夂(折文)和攵(反文)是两个不同的偏旁部首,外形相近,笔画不同,不要混用。
  谜例:败将西逃到冀中(字)备。我否定。
  谜例:从政后高高在上(少笔字)冬。我否定。
  11、撇的联通与不联通
  汉字中有些字的撇是上下联通的,如: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这些字不是一笔通下来。
  谜例:八戒争先翻过山(十二画字)象。把“象”的口中间看成丨(根本就无丨),八戒扣“豕”,翻山,是把山倒过来。因为“象”的丿是上下联通的,所以作者搞错了,笔画也错了。谜不成立。
  12、当字头(⺌)和“小”
  “⺌”,党、光、赏、裳、堂、常、掌、撑等字的字头,形状与“小”相近,篆字写法相同,查《汉典》光:上下结构,会意;从小、从兀。既然“光”字上面是小字部首,其他的字也应该按“小”看待。
  谜例:阳光当头(字)隙。我接受。
  13、“廾”与“艹”
  “廾”音gong,“艹”音cao。虽然外形差别不大,但是却是两个不同的部首,艹在字首,廾在字底。不赞成混用。
  谜例:花前结对死生同(字)葬。上下都用“花前”,只是形近。我存疑。
  14、其他字素
  (1)、字的末尾笔画不同的: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谜例:京中高手先离开(字)禹。我否定。
  (2)、兴字头(学、觉、喾、黉、鲎,中间是点)要和当字头(中间是丨)区分开。
  (3)、“水”与“氺”属于异体字,笔画不同,但都是水。“恭”、“慕”字下面是“心”的变形。《汉典》慕:上下结构,形声,从心,莫声。
  (4)、“采”与“番”的上部不同。采是爫+木,八画,爫是爪演变来的部首。番字上面是撇+米,七画。二者要区别开。
  谜例:画中描写中彩头 (字)番。我否定。
  (5)、育、充、? liú(硫琉鎏旈)的上部不是“云”。
  谜例:浮云遮月遇知音(字)育。我否定。
  (6)、“登”和“脊”上面不同。“黄”字头和“革”字头,上面不同。“学”字头与“堂”字头不同。
  谜例:女儿上学需要钱(字)赏。我否定。
  (7)、“”:音wǔ,它不是人字变化而来。“犭”是由“犬”字变化而来。《汉典》犭:音quǎn,繁体部首:犬,异体字:犬。有人用“斜燕”来象形“”,我不能接受。因为“燕子”扣“人”,本身就是象形(其实燕子更像“火”字,不但有分叉的尾巴,还有翅膀),象形再变形,就不像了。谁见过“”形状的燕子?同样,“斜燕”扣“亻”也是如此。有人也用“奇才”扣“犭”,一个“奇”字有那么大的威力?横可以变成撇?竖钩也可以变成竖弯钩吗?
  (8)、有些字本身不是由某个字素构成,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某个字素。拆字时,可以变通。如:“庄”字是由“广土”构成,我们可以看成“庄”由“丿主”构成。“压”由“厂土丶”构成,可以看做由“丿玉”构成。“乔”字中可以发现“介”字的身影,“肃”字中可以发现“川”字的身影,“庆”字中可以发现“天”字的身影,“夹”中有个“火”的字(《汉典》夹:部首,大),“诗”中有个“讨”字,很多很多。这属于“巧拆”字,并不是说原字本身就是如此结构。这种变通是允许的,但要合理。字形一定要一致,不能变化。如果有人连“诗”中有个“讨”字也不认可,那就是真的不知“变通”了。

  二、字素的变化
  字素的形状和写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字素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形状。这是由汉字的整体美观及书写需要而产生的变化。
  1、很多字作左偏旁,最后一笔变成提
  (1)、“横”变提
  很多字作为偏旁,下边一横变成“提”,这是普遍规律。如:土(地、城)、王(理、班)、子(孩、孙)、马(驰、骏、)、牛(牧、物)、工(攻、功)、豆(豌、豇)、且(助)、鱼(鲤、鲫、)、止(此)、正(政)、耳(耿、取)、车(轻、轩)、立(站)、血(衅)、等等,还有很多。
  观察汉字,我们会发现,凡是带“提”的字,这个“提笔”都在左下方,都是为了有利于书写右上方而设的,无一例外。只有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才有“提”,独体字中是没有“提”的,字的右边也不可能有提。
  关于提笔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应该知道,凡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最后一笔如果是横,为了照应右上笔,就要把横变成提,使笔锋指向右上方。这样,运笔就不需要停顿,紧接着书写右边就方便多了,可以使笔锋达到“笔断意连”的作用(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叫“笔断意连”)。完全是书写的要求。如果左边最后一横不变成提笔,还是横,试想,写左边最后一横,需要收笔藏峰,运笔就停顿了,再写右上方,字的气就断了。就像谜界说的“断气”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变成提偏旁,字形变化了,但字的实质没有变,城头还是土,前功还是工,现前还是王,先驱还是马。
  (2)、改变笔顺后变成提
  “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这个变化充分说明,“横变提”的原因完全是书法规则在起作用。为了使最后一横变成提,连笔画顺序也可改变。“牛”字也同“车”字一样,做偏旁时,笔画顺序改变,最后一笔写提。
  (3)、改变两笔变成提
  更有一些字,为了使最后一笔变成“提”,笔画做了大的改变。如:“足”变成足字旁,整个“人”字变成了竖、提。 “疋”字也是如此,如“疏”字左边。(《汉典》疏:部首,疋。)显示出“变提”的威力。
  (4)、钩变提
  有些带钩的字做左偏旁时,钩变成提,如:己(改、凯)、匕(顷、比)、宛(剜)、元(刓)、七(切、窃)、厄(顾)等。
  类似的“提”还有很多,如:氵、纟、钅、讠、饣、等。有些是从草书演变而来的,如:纟、钅、讠、饣。金做左偏旁,繁体写法是“釒”,属于横变提,后来根据草书简化成“钅”。总之,这些提是书写的需要。
  谜例:参政切忌泯正心(字)改。政+忌-正-心=改。我赞同。
  2、氵的最后一笔由点变提
  “氵”,名称叫“三点水”,是水字演变而来。有人说,氵的最后一笔不是点,是提,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个“提”却是“点”变化而成。有什么依据呢?笔画的名称已经告诉我们。不仅是名称,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依据,细看氵,最后一笔是先写成点,然后提上去。请你仔细观察氵的最后一笔,点的形状十分明显的保留着,这和其他的提有明显区别。如纟下面的提,左端并没有点的痕迹。
  谜例:化作飞花两三点(民族)满。我赞同。
  谜例:用爱心改变人生(字)牵。我接受。
  3、很多字因“让笔”“捺”变成“点”
  左偏旁的字,凡是带捺的,因为受右边限制,捺笔伸展不开,“捺”一律写成“点”。这在书法中叫做“让笔”,这是汉字的组字原则之一,就是避让原则。一般来说,是左边让右边。
  独体字做右偏旁捺写成点的有:又(对、难)、木(村、校)、人(从)、火(灯、烧)、夫(规)、文(刘、斌)、禾(和、稚)、矢(知)等等。
  合体字做左偏旁捺写成点的有:分(颁)、公(颂)、米(粉、精)、夹(郏)、令(领)、仓(创)、合(鸽)、关(郑)、会(刽)、各(雒)、交(郊)等等。
  含捺的独体字,受包围时,或做左中右结构的中间结构时,“捺”写成“点”。受三包围或全包围的,如:“医”、“因”、“闪”、“困”。被包围在有走之的字中的,如:“这”、“退”、“返”、“迷”、“谜”。做左中右结构字的中间结构的,如:“树”、“斑”。米字在半包围中,捺写成点。比如:断、继、中的米。
  穴字下面是八,穴字如果做部首,捺也改成点。如:究、空、窥、窄、窃、窍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捺虽然改成了点,但本质还是捺。外形改变了,但实质没有变。“空中”就是八,“树间”就是又, “村头”就是木。
  谜例:空中高云散(字)公。“空中”取八,我赞同。
  4、“一字无二捺”原则。
  “一字无二捺”,是书法界的名言,主要是指手写体的毛笔书法。这个原则在汉字印刷体中也普遍适用,只有个别例外。其实这个原则,也是“让笔”原则的应用。
  “一字无二捺”是说,一个字中有多个带捺的字素,只有其中一个写成捺,其他的捺都写成点。举例如下:
  馨字中“殳”的捺、漆字中“木”的捺、聚字中“又”的捺、爨字中“林火”的捺、葵字中“天”的捺、楚字中“林”的捺、灸字中“久”的捺、食字中“良”的捺等等,都要写成点。很多很多,不一一例举。
  印刷体中,有个别字仍带两个捺,如:汆、衾、逢、众、籴、趁。但如果是毛笔书写,也要把其中一个捺也要写成点,逢、趁的上边捺,汆、衾、众、籴的下边捺要改变成点。
  5、“竹”字变成“⺮”,为了“让笔”,下面的竖、竖钩全部写成点,显示出了让笔的威力。竹不是两个“个”字组成的,只是像“个”字。竹字是单一结构的象形字,本身也是偏旁部首。
  6、由于“木”字使用率很高,值得单独说一说。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木字构成合体字时: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茶、荼。木字带钩的问题,下文单独说。
  谜例:昔日横行一小人(字)茶。茶字下面带钩,拆成“一小”合理,这属于直接拆解,我赞同。
  7、有钩与无钩
  “小”字的钩,在字的上部时,因为下面有笔画,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这是避让原则。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
  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木字带钩的有:杀、条、杂、亲、余、茶、寨。(末笔均写成点,不写成捺)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其他字。茶--搽、条--绦、杀--刹、亲--新。其中条、余、茶、寨是为了避让上面的捺而改成点的。
  冂:下面有笔画时无钩,这也是避让原则。如:贝、贞、且、具、见、央。下面无笔画时有钩,如:同、丙、冉、内、肉、冈、刚等。
  羽:在上面时无钩。如:翠、翼、羿、翌、翟。在下和右有钩,如:翻、扇、翔、翁、榻等。原理同“小”字。
  同样还有“亦”字,在上无钩,如弯、变、蛮、恋、峦、孪、鸾、銮、栾等。迹、弈、奕三字例外。
  几在下、在右有钩,如:冗、亢、机、秃、虎。几在上无钩,如:朵、殳、没、设、投、沿、铅、船等。
  东、乐有钩,是从草书变来的简体字。其他字,不、未、末、禾、耒、来、束无钩。
  8、“月”字的变化
  “月”第一笔是丿,但也会有变化。肚、肌、肠、期、朗:月在左或右,首笔为撇。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他们当然都是月字。
  9、其他
  (1)、“良”字放在左边,与右边笔画组字时要让笔,下面的撇、捺缩减成点。郎、朗等字的右边是“良”字变化而来,这有充分依据:
  首先,“良”字的篆体与郎、朗等字左边篆体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其次,“郎”的老字形(异体字)是“郞”和“郎”。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朗字的演变过程:郎---郞---郎。第一步变化,左下方的捺“让笔”变成点。虽然改成了点,但两笔仍然显得拥挤,第二步变化,再减少一笔,成为郎。这是“让笔”威力的充分体现。
  食的下面是良,繁体字的食字旁是飠,也是同样道理,减少一笔。人们都知道“飠”是食变化来的,却很少认识“郎”的左边是良变化来的。
  第三,我们查《汉典》朗:左右结构,形声;从月、良声。异体字:?。
  原来“良”字在郎、朗中的作用,是用来形声的。形声,是汉字常用的“造字法”之一。
  (2)、卩,音是jié,古同节。现在多作为偏旁。在组字时,如果左边无笔画,上横向左出头。如:节、卫。如果左边有笔画,则不出头。如:卭、印、卯、即、却、卲、卸等。
  (3)、尚字作为部首,下面的冂变为冖。如:党、赏、裳、堂、常、掌、撑等。查《汉典》裳:上下结构形声;从衣、尚声。可做证据。
  (4)、为了字形美观,有些竖笔,在组字时常常变成丿。如:半字在判、叛中变成丿,它还是半字。丰字在邦、帮中变成丿,它还是丰字。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邦字前面是丰?有《汉典》为据:查《汉典》邦:形声;从阝、丰声。井字,第一竖变成了丿。井在造字时完全是两横两竖,变成丿,字形就显得美观灵便。还有,刋(音qiàn,不是刊字)前面是千,川字三笔原来也是一样的,是三个弯笔,像流水样子。

  三、几点管见
  上面提到的很多字素变化,多是因“运笔”和“让笔”产生的。也有些是在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新的字素。这些字素,在拆字中如何拆解、运用呢?
  对此,本人提出如下管见:
  1直接拆解
  直接拆解的意思是:从“被拆字”中取出,直接放入底字中,保持拆出来的部件原形,没有中间变化,拆出什么,就是什么。凡是直接拆解出来的字素和笔划,都是应该接受的,无可非议的。
  谜例:圣上茶后向南行(字)条。“茶后”的木没有捺,照搬过来,放在“条”下,就是直接拆解。我赞同。
  2、拆后“复原”
  上面提到了很多的字素的变化和因为“让笔”而变化的字素。这些字素,是原字的局部变形,应该当做原字看待。实际上,“变成提”和“让笔”后产生的字素,本质就是原字。这些字素绝大部分根本打不出。如下面是提的王字,避让后不带捺的木、又、人、火、令、谷、公、米,不带钩的小、几字等等。这类字素,拆解以后可以恢复原状,就是恢复到变化前的形状。村头=木,城头=土,观前=又,烟起=火,弯头=亦,尘头=小,高见=冂,首领=令。这样一来,“变提”的横恢复了,“让笔”的捺恢复了,“让笔”的钩也恢复了。
  竹字头(?)也是如此。拆解后“复原”,尚可接受。
  谜例:离开村后到城头(字)杜。我赞同。
  “离开村后”直接拆解出“不带捺”的木,放在谜底“杜”字中,仍然不带捺,这就上面所说的,拆出啥,就是啥。“城头”下面是提,放入谜底后变成“土”,下面是横,这就是2、中所说的“拆后复原”。
  3、有些字素在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大,已经不具备原来的字形。如:
  亻(人)、扌(手)、氵(水)、讠(言)、忄(心)衣(衤)、示(礻)金(钅)等。
  这些偏旁,和本字形状差别比较远,虽然和原字同音、同义,但已经独立存在。不仅能打出来,而且与原字分别成为两个偏旁,笔画多少也产生了变化,“自成一家”了。在利用这类偏旁拆字时,拆出啥,就是啥,不要再转换成原字。如:佛前=亻,不要再转换成“人”,西湖=氵,不要再转化成“水”。提前=扌,不要再变成“手”字使用。为什么呢?本人认为,这属于二次转换,好像是重门一样。“佛前”取方位,拆解出“亻”,是离合取字素,再变成“人”,是会意转换,这是不妥的。这和“城头”取土,“村头”取木不同,理由就是上面说的,城头还是土的本字,村头还是木的本字。没有二次转换。
  月字旁和肉字旁已经合并成月字旁,玉字旁和王字旁也已经合并。不需要再去区分了。“首脑”就是月,“班前”就是王,不需要再“复原”成肉或玉。
  谜例:离开川中心难安(少笔字)介。“难”的心拆解出“亻”,不是人。现在变成人字,用在“介”上。我否定。
  4、在谜面中直接出现“手”字,谜底可以是扌。这是一次性会意转换。如使用率很高的:携手、助手,谜底可以是扌。这是合理的。同理,谜面是人,谜底可以是亻。谜面是心,谜底可以是忄。谜面是水,谜底可以是氵。
  谜例:携手建西部(11笔字)掊。我接受。
  谜例:工作水平高(7笔字)汪。我接受。
  关于“形扣从宽”的说法,本人只说一句:宽严要适“度”,不可无度的宽或者严。尊重字形而不拘泥字形,懂得变通而不随意变化。
  总之,本文从离合拆字的角度阐述了字素的变异,堆积了不少素材,旨在对大家拆字谋皮有所帮助。文中观点纯属个人浅见,是否妥当,供同仁们研判分析。
  古今汉字,浩如烟海。汉字结构,涉及古今文字,是一门非常深奥繁杂的学问。谁又能说得清“每一个”字的演变历史、变化原因和来龙去脉?本人虽探索汉字多年,对字素略知其一二,也只是涉猎到一些皮毛而已。作者水平所限,舛误疏漏在所难免,恳望灯谜大家们批评指正。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